四川自秦汉以来有盐井,宋代盐井分布于益、梓、夔、利四路,益州路一监,九十八井,岁煮八万四千五百二十二石;梓州路二监,三百八十五井,岁煮十四万一千七百八十石;夔州路三监,二十井,岁煮八万四千八百八十石;利州路一百二十九井,岁煮一万二千二百石,各以给本路(《宋史·食货志》)。元代四川盐井九十五,其分布与宋同(《元史·食货志》)。四川于北宋已发明人工钻井之法,《东坡志林》云: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蜀中方物记》所记绳钻凿井之法,实为采矿之重要发明,故元宋以后,四川井盐,产量激增。
汉唐之石炭,至于宋、元,用者始渐普遍,是以崇宁间官卖石炭增至二十余场,天下市易务,炭皆自官卖(《宋史·食货志》)。盖必用之者众,然后市易始有利可榷。宋、元以还,石炭改称曰煤(宋应星《天工开物》)。
石油汉人称石漆(《后汉书·郡国志》延寿注),唐人称石脂水(《元和郡县图志》),宋、元之间名称歧出,曰泥油(《华夷考》),曰石烛(《老学庵笔记》),曰石油(《梦溪笔谈》),曰火井油(《丹铅总录》),曰硫黄或雄黄油(《本草纲目》),曰石脑油(《嘉祐本草》),综其义可知其为矿油,后世通称之为石油。时石油在西方为水陆作战利器,东南亚洲、欧洲中古以之为火箭,敷于矢端,着物即焚,故名猛火油(wild fire oil)。《太平寰宇记》云:占城国凡水战则用之。《东西洋考》云:三佛齐产猛火油,蛮夷以制火器。是以提炼较净之石油,恒由南洋输入,以给军旅之用。占城国王于周显德五年,贡猛火油四十八瓶(《五代史·占城》)。三佛齐国于宋开宝四年,贡火油(《宋史·三佛齐》)。占城在今安南,与缅甸油田接壤,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东南,亦为产石油最盛之区。
石油成因,宋、元间人知之未真,或云树津,或云石脑。近代地质学家主火山作用成因说,化学家则谓石油系由动植物遗体之自然蒸馏而成,转向砂岩层移动,在多孔质岩石中发生浓化作用即形成油座,渗出地表即为石油。中国石油产地,古代以西北为著,其在陕西,《汉书·地理志》云:上郡高奴县,有洧水,可(古然字)。【按:高奴县即今陕西肤施县东南。】《酉阳杂俎》《元和郡县志》《梦溪笔谈》均记其事。液体曰脂,固体曰蜡,用以照明、膏车、制墨,其煎炼之法,则见于明人所作之《格古要论》。(www.daowen.com)
甘肃石油,始见于《后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延寿注引《博物志》云:县南有山岩出泉,如石凝膏,燃之极明。【按:酒泉即今甘肃酒泉县。】《元和郡县图志》称肃州玉门县有石脂水,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脂水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此与欧人用作火攻之猛火油事相类。《本草纲目拾遗》亦记其事。酒泉与玉门,今日尚为重要石油产地,驰名之玉门油矿在焉。
新疆在南北朝间亦有石油纪事,李延寿《北史》云:龟兹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所记与石油表征相符。【按:龟兹当今新疆省库车县。】乌苏、塔里木河一带,今仍为石油产区。至于四川火井,乃天然瓦斯泄发而成,井盐出没之处亦即石油所在之处,盖盐水层与石油层先后并存也。
石油之用初作战争火器,嗣则燃灯、膏车、涂敷并作医药之用,东西大抵相同。惟尔时地面所产不丰,深井所产质亦未纯,故其用不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