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浙水利:吴越王至治元年至神宗时期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江浙水利:吴越王至治元年至神宗时期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足征吴越王时江浙水利极有成就。神宗时,王安石柄政,兴修水利为其大政方针之一。熙宁二年四月,遣刘彝等八人行各路,相度农田水利等利害。元至元二十八年,于京师设都水监,秩从三品,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第一等田与水平,故岸高七尺五寸;二等田高于水一尺,故岸高六尺五寸,合之距水面仍为七尺五寸;三及四等亦然;惟五等仅高水面七尺,盖田位既高四尺,水患自少,不妨少缩其制)。岁勤修,预防患。

江浙水利:吴越王至治元年至神宗时期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宋、元间,灌溉与防洪之业,亦代有建树。

一、灌溉工程。五代时,北方云扰,农业衰败,惟江浙农田水利颇多建设。吴越王钱镠置都营田使,规划太湖、鉴湖等处水利,有营田军四部,凡七八千人,司浚河、筑堤、芟堤、浚泉之务。依浦塘错落之自然地势,五里一横塘,十里一纵浦,用龙骨车以调节水量。其地今日灌溉面积达三万九千平方公里,其地域包括今浙西、江南共四十一县,旱涝不虞,生产率甚高,每亩收获米两三石。以苏州论,尔时有田三万余顷,岁出米七百余万石(元任仁发《水利集》引范仲淹《上仁宗奏疏》)。时江南圩田,每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范文正公奏议集》)。足征吴越王时江浙水利极有成就。

北宋水利政策之推行,始于开宝八年,李易于灵塘开修渠堰(《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六》)。大中祥符六年,曹玮于渭北古池浚渠溉田(《宋史·曹玮传》)。天禧四年,王贯之导海州石闼堰水入涟水溉民田(《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六》),而工程较大者为何承矩任沿边屯田使,所筑堰长六百里,引淀水灌溉(《宋史·食货志》)。北宋仁宗时,江南太湖流域浦塘渐堙(常熟北原有二十四浦,导太湖之水以达长江,昆山东原有十二浦以通海,至宋三十六浦悉废),张纶、范仲淹、赵霖等乃重开三十余浦。神宗时,王安石柄政,兴修水利为其大政方针之一。熙宁二年四月,遣刘彝等八人行各路,相度农田水利等利害(《宋会要》)。同年十一月,诏颁农田水利约束(《宋史·神宗本纪》)。令凡有能知土地所宜种植之法,及修复陂湖河港,或原无陂塘、堤堰、沟洫而可以创修,或水利可及泉而为人所擅有,或田去河港不远为地界所隔,可以均济流通者,县有废田旷土可纠合兴修;大川沟渎浅塞荒秽,合行浚导,及陂塘、堰埭可以取水灌溉,若废坏可兴治者,各述所见,编为图籍,上之有司;其土田迫大川数经水害,或地势汙下,雨潦所钟,要在修筑圩垾、堤防之类,以障水涝,或疏导沟洫,畎浍以泄积水,县不能办,州为遣官,事关数州,具奏取旨;又,民修水利,许贷常平钱谷给用(《续通典·水利田》)。

当时中央政府设有水利官,各路置有相度农田水利官,对于推行水利政策之有绩者,不次擢迁以奖掖之(熙宁二年,宜城令朱纮治平间修复水渠,不费公家束薪斗粟,渠成溉田六千余顷,诏迁纮为大理寺丞。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授本州司士参军。熙宁五年五月,以赵尚宽等前守唐州,辟田疏水有功,增秩以劝天下。见《续通典》及《宋史·神宗本纪》)。

王安石之水利政策经积极推行后,由是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宋史·王安石传》),为中唐以来未有之盛!据统计,当时兴修水利起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零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续通考·水利田》)。大抵分处黄河中部及江淮之间,其工程之较大者,有提举京西常平仓陈世修于唐州引淮水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灌田二百里。提举陕西常平仓沈坡,复武功县古迹六门堰,溉田三百四十里。深州静安令任迪放滹沱、胡卢两河,又引永静军双陆口河水,溉南北岸田二万七千余顷等。

在疏浚河道方面,熙宁三年调镇赵邢洛磁相州州兵六万,浚御河,六月工成。同年漳河为患,四年令兵万人修治,袤百六十里,五年工竣。熙宁六年,政府置浚河司,以司黄河水利之事,时有铁爪龙之说,惜未悉其详。熙宁八年,又浚汴河。南宋水利建制偏于江南,宁宗嘉定间,疏浚苏、湖、常、秀诸州水田塘、浦堤防,置闸启闭。时两浙豪宗每遇旱岁,占湖为田,筑田诸湖中(鉴湖、柘湖、淀山湖、当湖、陈湖),于是邻湖之田,旱既失灌溉之资,潦复失泄瀦之会,陂湖之利渐失,水旱之灾频至。嘉定三年,遂严申围田之禁。理宗淳祐二年,于长溪县筑营田陂。六年,于定海鄞县筑颜公渠(颜颐仲所修)。宁德县作李公渠(李泽民所修)。景定中,于苏州滨江作堤,以抗江潮,于松溪县作夙公圩(夙仪之所修)。而海盐滨海之田,素为咸潮所侵,乃于其地修筑三千六百二十五丈之海宴塘。

元至元二十八年,于京师设都水监,秩从三品,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至正八年,设行都水监于济宁郓城。九年,又设行都水监于山东、河南等处,司巡视河道之事,隶属于都水监。至正十一年,又立河防堤举司,隶属于行都水监。元代治理水利以郭守敬为著,其他兴办地方水利者,有廉希宪、赵志、王昌龄诸人。太宗十二年,修三白渠。世祖中统二年六月,修沁河渠。三年,从郭守敬之请,开玉泉诸水以通漕运,开邢洺等处漳湰、沣河、达泉以溉民田。至元元年,郭守敬视西夏河渠,修复其地三旧渠(唐来、汉延、秦家)。至元九年,诏诸路开浚水利,自是以后,导任河,疏肥河,浚齐喇河,开安山渠,引汾水、浑水灌田,其在西南则疏昆明池,溉田万余顷。(www.daowen.com)

成宗即位以还,于浙西水利致力甚勤,先后疏浚浙西太湖、淀山湖、沟港,立浙西都水庸田司,专主水利,立浙西平江湖渠闸堰凡七十八所。武宗至大初,浙江行省督治田围,陂塘围岸,沟渠依法修治(《续通考·辑要》云:围岸体式,以去水面七尺五寸为主,田低则围岸必高,田高则围岸必低。第一等田与水平,故岸高七尺五寸;二等田高于水一尺,故岸高六尺五寸,合之距水面仍为七尺五寸;三及四等亦然;惟五等仅高水面七尺,盖田位既高四尺,水患自少,不妨少缩其制)。仁宗、英宗两朝,再度浚镇江练湖,泰定帝元年吴淞江湮塞,乃事浚涤,计所浚为常熟州九处,昆山州十一处,嘉定州三十五处,华亭县九处,上海县十四处,计工二十六万。盖其方略,仍循宋范仲淹之遗制,于要害地点筑坝置槽,名曰水窦,潮来闭窦,潮退启窦,使沙不停而水常泄(《续通考·辑要》)。

其在西蜀,宋、元二代亦有所改作。北宋时,张咏、赵不忧、刘源均师李冰遗法,修洽都江堰工程,疏导江流凡十四,筑堰凡九(《宋史·河渠志》)。并广李冰之训,刻石灌县崇德祠。其词略云:深淘滩,低作堰,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将水工要旨,简明列叙,极有意义。考都江筑堰,宋、元以前,俱采笼石为堤之法,堤百三十余,每岁必修,役兵民千万,每人役七十日,或日出三缗以代役,由是富者屈于资,贫者屈于力。元时,四川廉访司事吉当普、灌州判官张宏,乃于至元元年筑铁石堰,以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以捍浮槎。诸堰皆甃以山石,范铁以关其中,混合桐油石灰与麻缕,以苴罅漏,御水潦。计工人六千余人,费铁八万斤,石百万方,石灰六十万斤,工资五万缗(《灌县风土志》,元揭奚斯《蜀堰碑》)。吉、张二氏之意,期策久远,一劳而永逸,暂费而久宁,然铁龟之下渐为浪花淘空,越十年而堰崩,究其所以未能经久之故,殆过恃坚堤,而忽略深淘所致,盖江底若沙石积涌,水流不畅,虽镕金连障,亦奚益矣!

二、河防工程。唐之季世,河政失修,隶、济、博、濮、滑、卫、汴、郑诸州,均有河患。昭宗景福二年,河徙,从渤海县北至无棣县入海。五代梁唐兵争之际,汴京河堤三次被决,而以梁龙德三年,段凝自酸枣决河东注入郓以限唐兵,为患曹濮甚剧,历晋、汉、周未已。东汉王景之功,至是渐隳(《唐史》及《五代史》均无河渠志,故河患不详)。宋乾德三年秋,河决阳武,四年决滑州,开宝四年,大决澶渊(今濮阳东南)。自是以后,五年、八年,太平兴国二年、三年、八年、九年,淳化四年、五年,真宗咸平三年,景德元年、四年,大中祥符四年、六年、七年、九年等,连岁河决,澶、濮、郓、滑、棣诸州,迄于天禧间,其患不息。

仁宗天圣五年,发丁卒塞滑州决河。景祐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庆历八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分南北二流,南流合马颊河至无棣县入海,北流合永济渠,注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海。自新朝建国间至是,凡一千零三十七年,河道复经一次大迁徙。此际河道北向,行于禹时河故道之东,周定王时河故道之西,后金人南侵,利河南伐,至靖康复迫河南徙。

宋室南渡,河防之政属于金国,金利河之南徙以弱宋。当世宗大定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河决李固渡,泛滥曹州、单州一带,南下徐邳合泗入淮,是为黄河夺淮之始。金章宗明昌五年八月,河决阳武,分流南北,南入淮泗(南清河),北入济水,经太清河入海,河道视大定间又一变,是为第四次之河道大迁徙。后数议导河北流,均不果行。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十月,河决汴梁,汴渠溢流。二十五年,河决阳武诸县,流入淮。二十六年,尽开会通河,以淮河受河水北流遂微。至正十一年四月,河防使贾鲁奉命疏凿故道引河北行,是为第五次之河道大迁徙,终元之世无变。此诸次泛滥之影响,沿河农业昏垫,民生大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