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北宋初年承农业久衰之余,对于农业例有一番整顿。宋太祖建隆二年,遣使度民田,课民种树,每县定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男女十岁以上,种韭一畦,阔一步、长十步,乏井者邻伍共凿之,诸州各土所宜,其不宜蓺者,不须责课,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株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株者,为首配役,从者徒二年。见《续通典·食货》)。太宗太平、兴国中,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令相视田亩肥瘠及五种所宜。为农师者,蠲税免役,民有饮博怠于农务者,农师谨察之,白州县论罪,以警游惰,所垦田即为永业,官不取其租(《宋史·食货志》)。真宗景德四年,诏诸路提点刑狱官为劝农使,凡农田悉领焉。在改良农作物种子方面,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遣使取占城稻三万斛,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其稻比中国穗长而无芒,粒差小,种植、收获之期俱早,易避水旱,而瘠地亦宜,自是以后,山地梯田大获种植之利。
二、辽。辽自太祖以来,弭兵轻赋,专意农事,太宗继之,屡申警护禾稼之论,宽其赋役,定均税法,劝课农桑,务广耕耘。道宗太康六年,中京积谷至十五万斛,农谷充羡,赈饥恤难,旁及邻国,沛然有余!此劝课得人,规措有法所致。
三、金。金建国之初,颇知注重农事。金太宗天会四年,诏令云: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亩未辟,百工略备,而秩禄未均,方贡仅修,而宾馆未赡,是皆出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九年五月,遣使诸路劝农(世宗大定三年,亦遣使劝农)。章宗明昌元年,重申前令,民户多植桑枣,所栽不及十之三者有罪。五年,定长吏劝农殿最之法。金国水利经营事业,自章宗明昌以来,即从事讲求。六年,立县增水田升除之制,县官任内,有能兴水利田及百顷以上者升等。章宗泰和三年,遣官行视中都田禾水泽分数。八年,诏诸路按察司规划水田。宣宗贞祐三年,令弛诸处碾硙,以利灌溉。兴定五年,募民兴河南等处水田。元光元年,开京东西南三路水田。又在防灾方面,泰和七年,定虫蝻生发地主及邻主不申首之罪,七月更定虫蝗发生坐罪法,又颁捕蝗图于中外。在农业技术改进方面,章宗承安元年四月初行“区田法”。区田法始于汉(成帝时)氾胜之,《齐民要术》曾引其书,盖为按区施肥之集约耕作。其内容,区田一亩阔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计七十五尺,每一行占地一尺五寸,该分五十行,长一十六步,计八十尺,每行一尺九寸,该分五十四行,长阔相乘通二千七百区,空一行种一行,隔一区种一区,除隔空外,可种六百七十五区。依此布种,每区收谷一斗,每亩可收六十六石(元王祯《农书》)。【按:此与《齐民要术》所载互异。又考,“区田法”并见于嵇康《养生论》。但金元以来,其在农业上之实际效用颇不明确,论史者疑焉。】
四、元。元世祖灭金后,颇注意农业,于中原(时未并宋)置十道劝农使,总于大司农,天下守令皆以劝农桑系衔,郡县大门两壁皆画耕织图(《续通考》引陆深《玉堂漫笔·虞集语》),并遣习水利者巡行郡邑,又于田里设社长督课农桑。观其措施,颇思恢复农业,以裕财政。当军事稍定,人口死徙,土旷民稀,耕牛缺乏,亦曾给民耕牛(太祖十年,给中都农民军牛;太宗二年,给平阳农民耕牛万头)。至元二十五年,募民能耕江南旷土及公田者,免差役三年,其输租免三之一。二十八年,募民耕江南旷土,户不过五顷,官授之券,俾为永业,三年复征税。大德四年,又以地广人稀,更优一年,同第四年纳税(《续通考》)。(www.daowen.com)
元时颇注意在北方开辟稻田,并种植木棉、苎麻。顺帝至元二年及至正十二年,因海运不通,诏河南下洼水泊之地,置屯田八处。于汴梁立都水庸田使司,掌种植稻田之事(《元史·百官志·都水庸田使司》)。虞集又倡议,在京东滨海之地,筑塘捍水,广辟稻田,招徕南人,俾之耕蓺,北起辽海,南滨青齐,皆可成为良田(《明史·徐贞明传》)。惜以技术条件不备,竟未能推行。
元代典农之官设有劝农司、司农司、大司农,专掌农桑水利。并为改进农村组织计,颁劝农立社规条十三款,于全国各路。该项条款,以改进农村经济为主旨,其中包含水利、农业技术、农业副产、合作备荒、乡村教育诸事,不失为一种有意义之方案。惟当时政治既欠清明,施行之力不足以副之,故收效未宏。
五、农业著作。本期主要农事著作颇多切合实用者,北宋时秦观从妇论蚕,因作《蚕经》,详记山东兖州一带蚕桑、缫丝之法,并云:于阗蛾出乃缫茧,谓窍茧,亦可治丝,堪称卓识。南宋绍兴十九年,陈敷著《农书》三卷,上卷论耕作,中卷论畜牛,下卷论蚕桑之法。敷躬耕西山,自谓有知而作,而评《齐民要术》及《四时纂要》,迂疏不切适用。元王祯著《农书》,并司农司所编《农桑辑要》,均属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