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公田、仓田、学田、职田与牧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

公田、仓田、学田、职田与牧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之公田则为构成财政上极重要之因素,而又与一般职田、屯田有别。南宋理宗时,国土日促,国用愈绌,外侮益亟,贾似道遂创公田之议,以国家权力强迫收买富人土地以资军用,为有宋一大要政。国变后,此大量公田遂转移于元室矣。南宋初,有均调职田之令,规定官多田少即于邻近州县通融,须令数足。元代职田,始于世祖至元三年,定各路、府、州、县官员职田。

公田、仓田、学田、职田与牧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

一、南宋之公田。公田为官府所有之土地,汉以来历代均有之,惟在国家财政方面不居重要。南宋之公田则为构成财政上极重要之因素,而又与一般职田、屯田有别。考北宋时即有官庄,为籍没胜朝官吏所置(《乐善录》称,汜县官田膏腴,十里佃户百家),其后官庄之数频有增加(如朱勔败,籍其家,田至三十万亩。建炎元年,籍蔡京等庄,以为官田。开禧三年,诛韩侂胄,籍没其田,置安边所),更利用强制没收政策多方括田(如王安石当国时,使熙河括田有绩,见《宋史·舒亶传》。又李彦置局和州,凡民间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陈,皆指为天荒,虽执印券,皆不省。鲁山阖县尽括为公田。见《宋史·杨戬传》。徽宗政和六年,从甲而索乙契,乙契既在,又索丙契,展转推求,至无契可证,则量地所在,增立官租。见《文献通考》)。

南宋理宗时,国土日促,国用愈绌,外侮益亟,贾似道遂创公田之议,以国家权力强迫收买富人土地以资军用,为有宋一大要政。当景定二年时,贾似道为相,欲行富国强兵之术。殿院陈尧道、正言曹孝庆等合奏:谓限田之法,自昔有之。买官户逾限之田,严归并飞走之弊,回买公田可得一千万亩,则每岁六七百万斛之入,其于军饷,沛然有余。可免和籴,可以饷军,可以任造纸币,可评物价,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实为无穷之利。高宗允行,而买田之事起。贾遂先以已有浙西田万亩为官田表倡。原议以官品逾限田外回买立说,既而转为派买,除二百亩以下免行派买外,余悉各买三分之一。其后,虽百亩之家,亦不免焉。立价以租一石者价十八界四十楮,不及石者递减。买数少者则全以楮券,稍多则银券各半,又多则副以度牒,至多则加以登仕,将士校尉、承信、承节、安人、孺人、告身(参周密《齐东野语·景定行公田》)。贾氏公田政策曾引起官吏、富室之强烈反对,但贾氏仍坚毅行之,专设买官田所,其支付地价以官诰、度牒、银、会子等四色参用,时会子课每日增印会子十五万贯,以供支付地价之用。其价格规定如次:六郡(即平江、嘉兴、安吉、常州、江阴、镇江)回买公田,亩起租满石者,偿二百贯;九斗者,偿一百八十贯;八斗者,偿一百六十贯;七斗者,偿一百四十贯;六斗者,偿一百二十贯;五千亩以上,以银半分,官诰五分,度牒二分,会子二分半;五千亩以下,以银半分,官诰三分,度牒二分,会子三分半;千亩以下,度牒会子各半;五百亩、三百亩以会子(《宋史·食货志》)。此项有偿征收田地之办法,以现金与信用券兼行,不失为一种财政救急之措置。

公田之经营方式,大部为召佃,政府设庄官以司其事(《宋史·杨戬传》)。度宗咸淳四年,罢官庄,改为召佃,或一二千,或数百亩,召人承佃,自耕自种,自运自纳,止令分司拘责分催,此可视为包佃之制。

官田租课,大都以旧时输租之额为准。更有一投标起租之办法,两浙多行之。其法以田邻见纳租课比扑,量减分数,出榜限一百日,招人实封投状,添租请佃,限满拆封,给租多之人。此外,亦有少数官田租课较轻者,如福州官庄一百零二处,仅纳二税是(《宋会要·卷二八》)。

纳租之方式,有“死租”与“活租”二种。前者即包租制,租额一经确定,不问丰歉及收获如何,俱须照缴;后者即分租制,视收获多少,按一定之比例(或平分,或四六分,或三七分不等),由官佃分配。行包租制之佃人,须自备房屋耕具,分租制则耕牛、农具等由官方发给,惟牛须另纳租,或分期纳钱偿还(以上俱见《宋会要》)。

贾似道公田之策,用意在强收民田以急国用,原则上本无可议之点,但因此而侵及土地私有制,遂不免引起当时权臣、富室之抨击(如黄东发、马光祖等均反对甚力。俱见《宋史》本纪、列传)。国变后,此大量公田遂转移于元室矣。

考公田政策失败之由,除上述阻力外,尚有一点,即夺田于富室既低其值,佣佃于平民复重其租,所谓有损于地主,无益于佃人,加以强制执行,吏掾为奸,善政而以胥吏行之,适足令民困病,况经营复多流弊,故其效大减。(www.daowen.com)

二、金元之官田。金袭宋制,亦置官田与猛安谋克屯田并行,元更因金、宋之官田攘为己有。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更用卢世荣言,回买江南民田甚广。当时田地之属于政府者称为官田,设官庄以取租,此项官田除一部召佃外,其分赐诸王、公主、驸马及百官、宦者、寺官,为数亦多。其所籍宋时后妃田,则以供太后,曰江淮财赋都总管府。籍朱清、张瑄等田,以供中宫,曰江淮财赋所。籍朱国珍、管明等田,以赐丞相托克托,曰稻田提领所(《廿二史札记》)。至元以后,官庄之数渐减。

三、仓田、学田、职田、牧田等。宋有常平仓与广裕仓,前者调济粮价,后者救济灾歉。皆有公田以为基金,设置公庄经营之。

学田:为宋代所建置,以资育才之用,由政府指拨或人民捐助。北宋熙宁三年,以一部官田拨给诸路作学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令拨僧寺绝产以赡学,并将无敕额寺观田产,亦拨作学田,佃人耕种收其租课,以供诸生教养之费。金于太和元年(宋宁宗嘉泰元年),生员给官田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亦属学田性质。元世祖至元七年,于大都东南郊置籍田,以供祭祀,立学田与贡生庄田于诸路,以资师生廪食,初为本学自管,后以学田隶官,至多所鬻卖。至元二十三年,诏江南诸路学田复给本学,以便教养。迨顺帝时罢科举,以儒学贡士庄田租给宿卫衣粮,其制遂废(《新元史·卷六九》)。

职田:唐有职分田之制,以供吏禄。中唐以后,吏治失修,其制渐坏,五代间遂废。宋真宗时,始复其制,于州县置职田,亦称圭田,拨官庄及远年逃户田充之。国家以免税招浮客为佃户,纳租课。租之分配,州县长吏十之五,余按职位高下,分给于长吏下之吏员。王安石变法时,略有更张,然终宋之世,各地职田颇为不均。南宋初,有均调职田之令,规定官多田少即于邻近州县通融,须令数足。空闲之地,为他司官属所占者拨以足之。元代职田,始于世祖至元三年,定各路、府、州、县官员职田。十四年,定按察司职田,计达鲁花赤十六顷,总管同知八顷,治中六顷,府判五顷。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诸司职田,比腹里减半(《元史·食货志》)。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职田者既给禄米俸钞,其田拘收入官。四年,又诏复职田制。仁宗延祐三年,令外官无职田者量给茶麦,凡交代官芒种以前去任者,其租后官收之,以后去任者与前官分收。

牧田:牧田以辽、元为盛。辽原为东北游牧部族,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叩农,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群牧滋繁,数至百有余万。诸司牧官,以次进阶,自太祖及兴宗,垂百余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犹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辽史·食货志》)。蒙古军初据中原时,颇思尽废农田以为牧场,嗣知其不可,未果行,然蒙古部族占民田为草场,有多至千顷者,畿内之地,常有禁止秋耕之事(《续通考》)。其牧田十有四:曰东路折连怯呆儿等处,曰玉尔伯牙、上都周围,曰哈剌木连等处,曰阿剌忽马乞等处,曰斡斤川等处,曰阿察脱不罕,曰甘州等处,曰左手永平等处,曰右手固安州等处,曰云南亦奚卜薛,曰芦州,曰益都,曰火星秃麻,曰高丽眈罗国,周回万里。其马以千户或百户主之,而岁以供上乘及马乳。马在民间者亦百取一,或三十取一,少乎此则免。然若遇征戍及沿边乏马,则和市或括以供仓卒之用(《元史·兵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