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田地制之特质,有可言者:首为均田制,自中唐以来完全消失,由是自由田地制度复占重要地位;次为各朝代间屡经兵燹,田地一度荒芜与再度集合之实现,而猛安谋克之发生,屯田与官田之广布,尤具时代色彩。
盖唐末迄于五代,时当大乱,战争频仍,户口减少,田地荒芜。周世宗时,政治暂告稳定,显德二年因有奖励垦田之诏,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来归者,三分交还一分。如五周年外,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诸州陷番人户来归业者,五周年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还一半,十五周年者三分还一。此外者,不在交还之限(洪迈《容斋随笔》)。
自是以后,休养生息,荒地渐辟。北宋开国后十五年(开宝八年),垦田之数为二.九五三.三二〇顷,经二十年(太宗至道二年),垦田数为三.一二五.二五一顷,复经六十余年(英宗治平间),增至四.〇〇〇.〇〇〇顷,又经十五年(神宗元丰五年),增至四.六一六.五五六顷,此数距北宋初,百年间约增百分之五十六(马端临估计,治平垦田数字乃由租赋以知顷亩之数,而租田所不加者十居其七,则天下垦田无虑三千余万顷。见《文献通考·田赋考》)。若与隋唐垦田相较(隋大业间,垦田五五.八五四.四一一顷,唐开元中,垦田五四.四〇〇.〇〇〇顷),相差颇甚!(www.daowen.com)
垦田既辟,而自由兼并之风,随之以起。自北宋以来,肥田沃壤遂多为富豪、权势大姓、寺院所占有,贫穷之民望绝一廛,比比皆然。宋、元、辽、金之际,战争繁剧,国柄转移,田地所有关系,变易斯频。辽、金、元虽为游牧部族,然自侵中国后,亦循中国之制,行自由耕地制度,劝耕惠农,列为国策(《辽·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元史·食货志》)。惟通观本期田地制度,于私家田地之外,尚有大量之官田错处其间。此项官田名目繁多,各具特定之目的与效用,在当代极占重要,凡屯田、公田、仓田、职田、学田等俱属之。北宋时官田尚少(《文献通考》载,元丰间垦田总数为四.六一六.五五六顷,内民田四.五五三.一六三顷,官田六三.三九三顷),及南宋时其数大增,金、元亦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