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税之监察最为不易,政府实施课税时,必须有切实严密之组织与监督,然后可行。考之隋唐二代,对于此点,均有详密之规定。兹先就隋唐征课组织及监察方法加以观察。
隋征课基层组织视北齐稍有更改。即五家为保,保有长,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文献通考·卷十二》)。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而高颍创“输籍法”,对于清查户籍,防止弊端,收效颇宏。时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其法甚为史家所推崇,隋初征课翔实,财政富裕,实源于此。
关于纠察隐漏之法,大业五年,裴蕴亦建议举行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又许民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文献通考·卷十》)。经此立法之后,版籍脱漏、诈注老小之弊肃清不少(乞伏慧官山东曹州时,下车按察,得隐户数万,在齐州时,得隐户数千。令狐熙官山东时,得隐户一万户。《隋书·卷五十五·乞伏慧传》及《隋书·卷五十六·令狐熙传》)。
唐代户籍与计帐之实施,建立于一种里乡坊村制上面,其制百户谓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之廓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保有保长,以相禁约。乡、里、坊、村之职务,除司督察相禁约之外,里长兼课植农桑,催驱赋役(《唐六典·卷三》),此为经济行政方面之重要任务。次为调查户口与土地,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土地阔狭,为乡帐(《新唐书·食货志》)。上述乡帐递呈县、州、京师备案,即所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新唐书·食货志》)者是。(www.daowen.com)
户籍内容可以推知者,有下列数点,黄、小、中、丁、老之现在年岁,及当年应受田、升级、老退各种人之姓名,户名及户内丁口数,课户或不课户,课户内有无不课户及其数目,商户、民户、九品官户或将士庄田户,户之资产及所定户之等第,户内之丁数,超过应放之额数,应放之人数,差科若干,及差科增减,浮民、部曲、客女、奴婢等纵为良者,纵放之年月及给复之期限,以及四夷降户给复期限。新生及编附之户于旧户之后附记,新附者并注明春附、夏附或秋附、冬附。
户籍与计帐之制,简言之,即所谓籍帐之法。凡丁新附于籍帐者,春附则课役并征,秋、冬则科役俱免。武德六年三月,令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仪凤二年,敕自今以后,装潢省籍及州县籍,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人丁老疾,应免课役给侍者,皆由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定一之后,不得更貌(《唐会要·卷八十五》)。于此可见,对于籍帐等规定颇为周密。同时国家对于所规定征课之额既分配确定,乃将征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周知(《新唐书·卷五十一》)。其主要内容:役之日数及租调之减免,户之等第及应课数目,水旱天灾之成数及租税之减免,征收起始及完毕日期。租庸调之计帐,于上年奏准,当年八月上旬开征,三十天完毕,九月上旬各送本州。天宝三年以八月为农忙之期,改为九月三十纳讫。课税组织与技术之相当完备,实为保证征收之必要手段,其后政治窳败,逃税者渐多,负担渐失其平,人民愁怨,善政遂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