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宫殿寺院与造像的历史文化之旅

宫殿寺院与造像的历史文化之旅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炀帝时,营洛阳称东都,筑西苑,周二百里,内分十六院。在寺院方面,亦多伟构。复有金环铺布,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像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隋唐二代,造像工程亦属大观。炀帝新造三千八百五十躯,中有高百三十尺之弥勒坐像。并州城西山寺有大像,座高一百七十余尺。其铸像数量之多,又驾乎前代之上。盖自北朝以来,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刘腾奏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

宫殿寺院与造像的历史文化之旅

相传商纣为旋室倾宫,魏因之筑凌云台,先称平众木轻重,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随风动摇,终无倾倒(见《世说新语·巧艺》篇)。汉末以还,邺中建筑则有“铜爵”“金凤”“冰井”三台,皆在北城西北隅,因城为基址。金凤台初名金虎,冰井台则凌室也。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铜爵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冰室三,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云。至后赵石虎,三台更加崇饰,侈于魏初(《邺中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后赵石虎对于邺宫继续经营。时邺宫南面三门,西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有层楼,向阳安金凤凰于其上镇之,其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叠宇,飞檐拂云,涂以丹青,色以轻素,门窗户宇,朱柱白壁,未到邺城六七十里,遥望苕亭,便见此门,巍若仙居。又于大武殿前,起楼高四十丈,结珠为帘,垂五色玉佩,风至铿锵,和鸣清雅。盛夏之时,登高楼以望四极,奏金石丝竹之乐,以日继夜。又有圣寿堂,用玉珂以抱柱,丁香末以涂壁,胡桃油以涂瓦,垂金铃万余个,若微风至,则音闻十余里(《十六国春秋·石虎传上》)。

西北之夏赫连勃,勃性豪侈,好治宫室,筑屋万间,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北史·卷九十三》)。其内部设计尤迈前代,所谓之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画栋镂榥,如腾虹之扬眉,飞檐舒萼,似翔鹏之矫翼,温宫胶葛,凉殿峥嵘,络以随珠,以金镜,虽曦望已升于表,而中无昼夜之殊,阴阳迭更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虽如来、须弥之宝塔,帝释、忉利之神宫,尚未足以喻其丽,方其饰矣(《晋书·卷一百三十》)。

隋初都大兴,开皇二年,营大兴城;十三年,营仁寿宫;十八年,置行宫十二所。炀帝时,营洛阳称东都,筑西苑,周二百里,内分十六院。大业元年,筑显仁宫、迷楼,又于太原筑晋阳宫,山西静乐筑汾阳宫等,自长安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此诸宫穷极华靡,而以迷楼为尤诡琦,千门万牖,工巧之极!人误入者,虽终日不能出,故号曰迷楼(韩偓《迷楼记》)。

唐高祖有披香殿,以琉璃为瓦。玄宗有华清宫,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之,内有九龙、飞霜、长生诸殿,最为富丽!

武后垂拱三年,毁东都乾元殿,于其地立明堂,为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层法二十四气,凡高二百九十四尺,广三百尺。明堂以下环绕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四年正月明堂成,号“万象神宫”,后焚于火,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建之,号为“通天宫”(李太白有《明堂赋》记其制作)。(www.daowen.com)

在寺院方面,亦多伟构。考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至三国稍稍流行,魏黄初间,始允许人民为僧,南北朝以还,佛教传播极广,寺院建筑盛极一时,其风至隋唐不歇。尔时营建寺庙雕塑佛像,礼僧尼,译经典,踵事增华,代有兴作,国民财富消耗于此者,为数无量,而建筑技术,亦多所改进。寺庙建筑之最早者,始于三国时之笮融。融督广陵彭城,大起浮图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三国志·卷四十九·刘繇传》)。

自晋以后,中国寺庙南北殆遍,北魏时尤盛。据《释氏通鉴·卷五》所记,北方寺院北魏国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三万余所,即以洛阳一处而论,计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伽蓝记》)。唐代寺院建筑遗留于今日者,有宣宗大中十年在山西五台所建之佛光寺,昭宗乾宁中在敦煌千佛洞所建之窟檐。

自隋唐以还,更有佛塔建筑。佛塔为印度窣堵坡之变型,为纪念佛迹所建。塔多为平面方形。洛阳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释老志》云“高四十余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金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布,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像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十余里(《洛阳伽蓝记》)。古代佛塔之流传于今日者,有嵩山寺十二角塔,为北魏时所建;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为隋所建;嵩山会旧寺有八角塔墓,为唐天宝间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亦有魏齐时墓塔。今日西安南关外大、小雁塔,即唐代遗物。大雁塔建于永徽三年,塔高五层,凡一百八十尺,岑参诗云: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小雁塔景龙间建,高十五级,三百尺,既峻且美。

隋唐二代,造像工程亦属大观。隋自开皇元年,至仁寿末年,新造金、银、檀香、石等佛像,十万六千躯;修治旧像,一百五十万八千躯。炀帝新造三千八百五十躯,中有高百三十尺之弥勒坐像。并州城西山寺有大像,座高一百七十余尺。显庆末年,北谷开化寺大像高二百尺(《古今图书集成》)。玄宗天宝三载,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旧唐书·卷九·玄宗纪》)。其铸像数量之多,又驾乎前代之上。铜像之外,更就高岩雕琢石像,尝多伟构。盖自北朝以来,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在敦煌鸣沙山岩,穿石窟造佛像(称莫高窟)。迄今犹存。

北魏太安元年,僧昙曜在今山西大同府云冈堡武州山岩,凿造石窟五所,号称严岩,现尚存二十余窟。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洛阳伊阙龙门岩造石窟寺,工程断续历五十年。北魏宣帝时,景明初,诏大长秋乡白整准代凉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建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刘腾奏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是为宾阳洞。东魏时续有造作。北齐武平六年,续造太原天龙山石窟,工程昳丽,有过龙门。而隋唐二代石刻之见于山东历城千佛山佛谷,益都云门山、驼山,东平白佛山,长青五峰山,河南安阳万佛沟,磁州南响堂等处,不可胜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