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器制作中的进步与创新

农器制作中的进步与创新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期农器制作之有进步意义者,大别为二类,即播种器与灌溉器。汲水车之制造有数种,一为翻车,后汉毕岚所创,三国时,马钧继作之。二为渴乌,其制不详,系利用虹吸之理所成,亦毕岚所发明。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张让传》)。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如此循环不已,日所得水不减平地水戽。

农器制作中的进步与创新

本期农器制作之有进步意义者,大别为二类,即播种器与灌溉器。

一、播种器。三国时,皇甫隆发明耧车(《齐民要术》)。崔寔称耧车之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曰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子自下。又云:耧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若今燕、赵、齐之间多有两脚,关以西有四脚耧(《农政全书·卷二十一》)。

二、灌溉器。灌溉方法,唐以前多采用向下顺流法,即筑堰以抬高水位,再开渠引水以溉田。至唐,则于上法之外更利用机械升水法之汲水车,如龙骨车及高筒车即属此类,而高筒车利用水力,龙骨车则兼用兽力尤为进步之表征。汲水车之制造有数种,一为翻车,后汉毕岚所创,三国时,马钧继作之。二为渴乌,其制不详,系利用虹吸之理所成,亦毕岚所发明。唐时之吸水机即后世之高筒车。(www.daowen.com)

1.翻车与渴乌。后汉时,灵帝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省百姓洒道之费(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张让传》)。三国时,扶风马钧亦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魏志·卷二十九·杜夔传》注)。唐代关中亦多用翻车,内府曾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田云(《旧唐书·卷十七上·文宗本纪》)。

2.高筒车。唐宪宗元和间,刘禹锡官郎州时,曾见汲机,并记其制作云:比竹以为畚,阗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辇石以壮其趾,如建标焉,索绹以为,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毂之易。瓶不羸,如搏而升。枝长澜,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周除而沃盥以蠲,入爨而锜斧以盈。饪饣束之余,移用于汤沐;涑浣之末,泄注于圃畦。虽瀵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全唐文·卷六百六·刘禹锡集·机汲记》)。观其制作,乃引河水以灌高地者,故知为即高转筒车。王祯《农书》记高转筒车之制法较详云:其高以十丈为准,上下架木,各竖一轮,下轮半在水内,各轮径可四尺,轮之一周两旁高起,其中若槽,以受筒索。索随车高下以为长短,如环无端,附于两轮之间,索上下相离五寸,俱置竹筒,筒长一尺,随索列次复于两轮筒索之间,架刳木平底行槽一连,上与二轮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或牛拽转上轮,则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轮,轮首覆水,空筒复下。如此循环不已,日所得水不减平地水戽(《农书》)。此项汲机直径有达四丈者,对于坡度较高之农田功用甚大,山谷、溪流、盆地向之不能灌溉者,至是均可浸为沃田,盖其运转昼夜不息,每架可溉田五十亩至一百亩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