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秘茶之历史与文化价值

探秘茶之历史与文化价值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为季节风区之产物,原产地为中国。产茶区最宜于北纬二十二至三十一度,高温多湿,每年雨量在二千毫米以上之区。滂时侵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楚间。中唐以还,饮茶之风大盛。此外,唐文有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韦应物《喜园中茶生》,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白居易《睡后烹茶忆杨同州》等,由此可见,尔时上至帝王下及萧寺,饮茶之风极为普遍。故自消费经济言,茶之饮用有臻进民族体质、品德之功,较之饮酒其弊更鲜。

探秘茶之历史与文化价值

茶古作荼,考《诗经》有荼苦之词(《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尔雅》:槚,苦荼。郭注:早采为荼,晚取为茗。《说文解字·新附》“茗”下云:茗,茶芽也。茶为季节风区之产物,原产地为中国。产茶区最宜于北纬二十二至三十一度,高温多湿,每年雨量在二千毫米以上之区。饮茶之风不知起于何代,载籍可征者,则《晏子春秋》有茶茗之食;三国时,韦曜素饮酒不过三升,或秘赐茶荈,以当酒(《三国志·卷六十五·吴志·韦曜传》)。而唐人则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侵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楚间(陆羽《茶经》)。神农之说,虽不足信;要之,起源必远在三国以前则可断言。魏晋以降,见于纪事者如《北堂书钞》,载晋惠帝自荆还洛,有一人持瓦盂承茶,夜暮上至尊,饮以为佳,晋人杜预有《荈赋》之作,温峤有贡茶之事(见清人张澍《蜀典》引《本草衍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之语,张梦阳诗“芳茶冠六情”(《登成都楼诗》)之句:凡此均可证魏晋六朝以来,饮茶之风渐启。

中唐以还,饮茶之风大盛。陆羽作《茶经》,皮日休作《茶坞》,温庭筠作《茶歌》,顾况作《茶赋》(顾况《茶赋》云: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啭莺,宫女颦,至寿眷,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木草堂之古寺,乘艖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此外,唐文有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韦应物《喜园中茶生》,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白居易《睡后烹茶忆杨同州》等,由此可见,尔时上至帝王下及萧寺,饮茶之风极为普遍。茶既成为人民日常必需品,故德宗建中元年即课茶以十一之税,贞元九年以后渐形成政府方面主要税收之一,后由官府管制,茶之生产遂益形增加(宋蔡君谟作《茶录》,记茶之栽制甚详)。(www.daowen.com)

唐代产茶区域大部在沿江诸郡,钩稽《茶经》《唐书·地理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补志》《寰宇志》《玉海》《通典》《唐书·食货志》等书,则见唐代产茶分布区域极广。主要茶区如江陵荆州,卢山郡雅州,庐州郡泸州,云安郡夔州,鄱阳郡饶州,庐陵郡吉州,长乐郡福州,灵溪郡溪州,濮阳郡金州,兴元府梁州,义阳郡申州,河南郡怀州,会安郡舒州,寿州郡寿州,历阳郡和州,蕲州郡蕲州,吴兴郡湖州,晋陵郡常州,新定郡睦州等。其名品,剑南有“蒙顶石花”,东川有“神泉昌明”,夔州有“香山”,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湖州之“紫笋”,福州之“露芽”,岳州之“含膏”,婺州之“东白”,睦州之“鸠坑”,洪州之“白露”,蕲州之“团黄”,俱极含英咀华之妙(建茶中之“龙凤石乳”,号称极品,每斤值黄金二两)。故自消费经济言,茶之饮用有臻进民族体质、品德之功,较之饮酒其弊更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