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织业的兴盛与发展:从汉末到唐朝

丝织业的兴盛与发展:从汉末到唐朝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末币制混乱,自三国迄南北朝间,交换经济多以谷帛,租税亦并收绵绢,因此制丝与丝织业甚形发达。中宗时,发明提花机,为丝织业开一新纪元。唐代纺织除官营织工厂外,各地所产极盛。民营纺织较大之工坊,如定州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此等工坊组织,正与欧洲家内工业情形仿佛。唐时,野蚕饲养制丝颇流行,其在云南,纺丝绫锦见称于时。

一、丝织品。汉末币制混乱,自三国南北朝间,交换经济多以谷帛,租税亦并收绵绢,因此制丝与丝织业甚形发达。而关于丝织技术,则有魏马钧之改造绫机。钧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均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魏志·杜夔传》注引《傅子》)。三国织丝颇多名品,如魏景初二年,诏书报倭王文中有绛地交龙锦、绛地绉粟罽、茜绛、绀青、绀地句文锦、细班华罽、白绢等织品(《魏志·卷三十·倭人传》),此均当代绨锦之著名者。而蜀锦驰名国内,故成都乃号锦江,蜀尝致锦千端及方物于吴(《吴历》)。曹孟德亦言遣人到蜀买锦之事(《后汉书·卷八十二下》),诸葛亮自云: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八一五引》)。蜀亡时,所藏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蜀志·后主传》注)。南朝宋武帝时,有广州细布,时称入筒细布,一端八丈极精丽(《南史·卷一·宋武帝纪》)。北朝史书记有大文绫,并连珠孔雀罗等(《北齐书·卷三十九》),亦属丝织名品。至于唐代丝织量质均佳。

窦师纶为初唐名工,所织有盘龙、对凤、天马、孔雀等文锦与吴绫。中宗时,发明提花机,为丝织业开一新纪元。玄宗时,柳婕妤妹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唐语林》)。当时官营丝织厂之分工颇为细致,凡织纴之作有十:布、绢、、纱、绫、罗、锦、绮、、褐,组绶之作有五:组、绶、、绳、缨,绸线之作有四:绸、线、弦、网(《唐六典·卷二十二》)。唐代纺织(丝、麻、毛)除官营织工厂外,各地所产极盛。唐代丝织,品目繁多,其要有十类,生丝织成之重厚者曰绢,为用最广。纺丝成线所织者曰绸,其粗者曰,单丝质薄者曰绫,质软而具疏孔者曰罗,重厚而有光泽者曰缎,以缯为地而以锦线织之者曰锦,具锦绣之文者曰纹。纱经丝纬者曰丝布。然就丝、麻、毛品杂举之,则有绢、绫纱、罗锦、仙女绫、绫、镜花绫、独窠绫、两窠细绫、白方文绫、龟文绫、方文绫、朱文绫、白编绫、运绫、樗蒲绫、瑞绫、双丝罗、绵绸、手绸、白手绸、白绵绸等。麻织品有葛麻布、女嵇布、胡女布、白苎布、紫苎布、苎练布、细青苎布、青苎赀布、楚布、蕉布、竹布、弥布、斑布、高苎衫缎、连头獠布等。毛织品有白毡、驼毛褐、绯毡、毛布等(见《唐书·地理志》《通典·食货志》及《文献通考·土贡考》)。

由斯可见唐代织物品汇之繁,故平民服物亦齐楚可观。唐宣宗尝语大臣曰: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以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今之富家巨族,以锦绣为常服,而市井温饱之家,则织金装蟒(《丝绣笔记·卷下引》),视同等闲!

二、织品产区。绫多产于北方各州:润州方棋水波绫,仙、滑二州方纹绫,兖州镜花绫,青州仙纹绫,定州两窠绫,幽州范阳绫,荆州方縠纹绫,澧州龟子绫,阆州重莲绫,越州吴绫,梓州、遂州樗蒲绫。绸多产于汝、陕、颍、徐、定、洺、博、魏、恒、璧、巴、蓬、通、忠、渠、简十六州。罗则有益、蜀二州出单丝罗,恒州出孔雀罗。此外,绢与葛纻布,南北皆产(《唐六典·卷三》)。

更就诸织物重要产地观察,隋唐前后亦多所更迭。锦绫之作,秦汉以来盛于中原(《汉书·卷二十八》),陈留郡襄邑县有服官。《论衡·程材》篇云: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夺襄邑之席。其在越,唐以前,越人不工机杼,自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招致北地织妇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绫纱妙称江左(唐李肇《唐国史补》)。(www.daowen.com)

三、工坊规模。本期官民工坊,均有规模较大者。隋设定州绸绫局,隶中尚方(《隋书·卷二十七》)。唐设织染署。武后时,尚方监内有绫锦坊。玄宗时,宫中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旧唐书·卷五十一》)。武后时,绫锦坊巧儿三百六十五人(《新唐书·卷四十八》)。民营纺织较大之工坊,如定州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太平广记·卷二四三》)。又琼山郡守韦公干者,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大半,有织花缣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熔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其家如是,日考月课,唯恐不程(《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引《投荒杂录》)。此等工坊组织,正与欧洲家内工业情形仿佛。

四、野蚕丝。唐时,野蚕饲养制丝颇流行,其在云南,纺丝绫锦见称于时。唐樊绰记其事云:蛮地无桑,悉养柘,蚕绕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三月初,蚕已生,三月中,茧出,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为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丝织技术,乃自太和三年,寇掠川西女工所授(《蛮书·卷七》)。绫锦之制,唐时传入日本。吴之工女谓之吴织,汉之工女谓之汉织。奈良朝,自唐输入锦多种,以为标本,花样益多。

五、纺织原料之棉。中国旧有绢帛,以丝麻等为主要原料,至南朝时,始从南洋输入木棉。棉产于印度名古贝草,花可作布,粗者名古贝,细者名白赩疊毛(今新疆回语称“棉花”尚与“白疊毛”字音相近)。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有呵罗单国都阇婆洲(今爪哇)遣使入宋,献天竺国白疊毛古贝(《宋书·卷九十七》)。是为棉入贡中国之始。唐自华容公主下嫁高昌以还,中国与西域和亲颇多往还,说者遂推定棉花可能由此时传入中国。《梁书》所记载棉之产地及形状云:林邑国出吉贝者,树名也,其华盛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梁书·林邑国传》)。又云: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高昌国传》)。高昌为西域之一国,今吐鲁番地。唐平高昌后,中国遂自植棉。唐张籍《昆仑奴》诗云:行时半脱木棉裘。又《送蜀客》诗云: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西。足证成都已有木棉。在服物原料上可称为一大改进,因其栽培较易,且适于南北之广泛农区,而御寒较丝尤佳,故迅速普及于中国,至宋、元间,关、陕、闽、广,已大得植棉之利(见邱浚《大学衍义补》)。

考棉之原产地为印度,原属多年生植物,生于北纬度至南纬度间之热带及亚热带,传入中国后改为一年生植物,效用与印度不殊。【按:至于欧洲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亚历山大海军大将尼朱(Nearchus)远征印度时,其日记中云:印度有羊毛树,土人用以织布。此即西方文献所记印度产棉之最早者。其传入欧洲则较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