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属矿产业的兴衰与铜生产量

金属矿产业的兴衰与铜生产量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矿冶之盛,至三国、六朝则一度衰落,而以铜之生产为最低,仅河北、巴蜀、丹阳等处有之。其生产量之可考者,宪宗元和初,天下矿冶,岁采银万二千两,铜二十六万六千斤,铁二百七万斤,经四十载至宣宗时,银二万五千两,铜六十五万五千斤,铅十一万四千斤,锡七万斤,铁五十三万二千斤。唐代铜之生产量,在金属矿中可称首屈一指,然当时消费之量颇巨。

金属矿产业的兴衰与铜生产量

金属矿。秦、汉矿冶之盛,至三国、六朝则一度衰落,而以铜之生产为最低,仅河北、巴蜀、丹阳等处有之。铁之生产尚能维持相当数量,时魏蜀俱设有司金之官,以掌铁冶之事,分布兖州、绛州、陇右、陕西、河北、丹阳各处(分见《晋书》)。

及至唐代,金银等矿颇盛,时利州贡金、铜、铁,莱州贡金,台州贡金,鄂、江二州贡银,辰、锦二州贡光明砂、水银,溪、锦二州贡朱砂,姚州贡金,融、象二州贡金,桂、邕、昭、柳五十余州贡银,容州贡朱砂等(《唐六典》),南阳伊阳县银矿,每岁税钱,蔚州三河冶出铜,郴州平阳县出银、铜等,又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有汉水沙淘金,年终输官(《元和郡县图志》)。唐代矿业大部俱归国营,国营矿业宣宗大中间,一次统计有一百六十五矿,内铜矿最多,银矿次之,铁铅又次之,矿数如下:陕、宣、润、饶、衢、信六州,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新唐书·食货志》《文献通考·征榷考》)。

此诸矿场时有增废,如高宗麟德二年曾废陕铜矿四十八场,宪宗时废矿四十,宣宗时增铁矿七十一,废铜矿二十七,产量亦无常。盖唐代铜矿兴废之频繁,乃由于露天发掘居多,技术粗放,所掘不深,以及排水装置简陋之所致。其生产量之可考者,宪宗元和初,天下矿冶,岁采银万二千两,铜二十六万六千斤,铁二百七万斤,经四十载至宣宗时,银二万五千两,铜六十五万五千斤,铅十一万四千斤,锡七万斤,铁五十三万二千斤。从上观察知,一般矿产中之占地位最重要者为铜,故特就本期铜之生产与供需情况略论其要。(www.daowen.com)

铜为铸钱、造器之重要原料,三国以还,生产情形不甚明了,南朝既有关于南广郡铜山之记载云:南齐武帝永明八年,刘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垆四所,高一丈,广一丈五尺,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井,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邓通,南安人,汉文帝赐严道县铜山铸钱,今蒙山近青衣水南,青衣左侧,盖是故秦之严道地,青衣县又改名汉嘉。且蒙山去南安二百里,意此必是通所铸,近唤蒙山獠出,云:甚可经略。此议若立,润利无极。并献蒙山铜一片,又铜石一片,平州铸铁刀一口。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得千余万(《南齐书·卷三十七》)。梁时则盐铁之权操之诸王,诸王皆假金兽符,盐、铁、金、银、铜、锡,皆不以属国云(《隋书·卷二十六》)。元魏时,对于北方诸已废铜矿,曾一度加以开发,时尚书崔亮奏: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矿,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内郡王屋山矿,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既有冶利,并宜开铸(《魏书·食货志》)。诏从之。以上为南北朝铜产式微之情形。盖供需失调,由来已久矣。

唐代铜之生产量,在金属矿中可称首屈一指,然当时消费之量颇巨。铜之消费最大者,一为铸钱,次为铸寺院佛像及钟鼎等。唐以前铜之耗于寺院者不可胜记。北齐皇建中,徐州城中五级寺被盗铜像一百躯(见《北史·卷四十六》)。唐高宗麟德二年,皇太子于西明寺造铜钟一口,用铜一万斤(《全唐文·卷九十九》)。武后天册万岁元年,铸铜铁为天枢,高一百五十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令铸铜为九州鼎,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其余冀、雍、兖、青、徐、扬、荆、梁八州鼎,各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鼎上图有本州山川物产之象。鼎成,发官兵十余万人并大牛、白象,自玄武门外曳入,则天自为《曳鼎歌》,令曳者歌之(《旧唐书·卷二十二》)。玄宗敕诸郡开元寺铸皇帝等身金铜佛像(《佛祖统纪·卷五十三》)。代宗广德元年造金阁寺于五台文殊殿,铸铜为瓦,涂以黄金(《历朝释氏资鉴·卷七》)。寺庙消费大量之铜外,民间资以铸造器皿,为数自亦不少。因此唐武宗灭佛时,曾一度销熔佛像、钟鼎,并禁止以后再用铜铸像,其所得之铜则用以铸钱(其铁像亦毁之,用以铸农器)。此举起于会昌五年七月,搜毁铜像为数极多,并令禁用金、银、铜、铁及宝玉等造作佛像(《唐会要·卷四十九》)。此诸措置,可谓三令五申,雷厉风行,惟武宗殁后,人亡政息!故中唐以后,铜之供给问题仍未解决。观于隋、唐刑律,赎罪用铜,可知铜供给困难及对铜搜集之勤。【按:隋初赎刑用金,赎杖刑五,金一两至五两;赎鞭刑五,金六两至十两;赎徒刑五,一年金十二两,二年金十五两,三年金一斤二两,四年金一斤五两,五年金一斤八两;赎流刑,金一斤十二两,俱役六年,不以远近为差等;赎死罪,金二斤(见《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但后又改以铜赎罪,即笞十者,铜一斤,加至杖百,则十斤;徒一年,赎铜二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三年则六十斤;流千里,赎铜八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二千里则百斤;二死罪,各赎铜百二十斤。炀帝即位时,衡量改小,较旧制少二倍,故赎铜亦各增二倍(见《刑法志》引律文)。唐代赎刑仍用铜,徒刑一年,赎铜二十斤,一年半赎铜三十斤,二年赎铜四十斤,二年半赎铜五十斤,三年赎铜六十斤;笞一十,赎铜一斤,笞二十赎铜二斤,笞三十赎铜三斤,笞四十赎铜四斤,笞五十赎铜五斤;杖六十,赎铜六斤,依此累进,至杖一百赎铜十斤;流刑二千里,赎铜八十斤,二千五百里赎铜九十斤,三千里赎铜一百斤;绞斩,赎铜一百二十斤(见《唐律疏议·刑法志·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