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在前此之经济逆潮期内,兵戈云扰,戎马生郊,良田芜化,不可胜原。惟每当政治小康之际,为政者尝勠力经营农业,倡行水利,期固国本,而足民食。如三国之时,北方水利修复颇多,南方亦然。西晋统一后之二十年间,中国全部农业顿获苏息之机会。东晋南渡,中国民族虽败未溃,尚能继续经营南方。元魏统一河淮,结束北方纷争之局,百年之间政治平定,遂得再建关中沿河区域之农业。由是可见,隋唐以前中国经济虽遇重大创伤,但重农之政未完全中断,农田水利建设亦有足称者在。分别观之:
三国之时颇多循吏,均以肆力畎亩倡导农业为时所重。如魏之杜畿、梁习、苏则、郑浑、王昶、徐邈;吴之华核、陆逊;蜀之法正。吴孙权父子且亲自受田,示与众均劳。诸葛亮在蜀益重水利,于都江设堰官,以堰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水经注·卷三十三》)。晋太康以还,数下导耕之令。而自三国至晋,所建之水利不一而足,其较著者有:济阴太寿陂(《魏志·夏侯淳传》),沛郡郑陂(《魏志·郑浑传》),豫州鄢汝新陂(《魏志·贾逵传》),河北戾陵遏(堰)车箱渠(自蓟西北达昌平,东尽渔阳潞县,所润四五百里,溉田万余顷,见《水经注》载《刘靖碑文》),淮阳及百尺二渠(渠长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见《晋书·宣帝纪》及《晋书·食货志》),陕南成国渠与临晋陂(《晋书·食货志》),荆州杜父水道(浸田万余顷,见《晋书·卷三十四》),晋陵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见《晋书·卷七十六》),会稽勾章陂(《晋书·卷七十八》),扬州芍陂、茹陂及七门吴塘诸堰(见《三国志·卷十五·魏志·刘馥传》)。就中扬州诸陂为江淮间一大水利工程,其事并见于《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三国志旁证》等书。(《水经注·卷三十二·肥水注》云:肥水由东北经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太平寰宇记》云:茹陂在光州固始县东南四十八里,刘馥兴筑,以水溉田。七门堰在庐州庐江县南百一十里,刘馥为魏刺史,修筑,断龙舒水,溉田千五百顷。吴陂塘在舒州怀宁县西二十里。《三国志旁证》引《刘敞七门庙记》云:嘉祐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问于居人,其田溉几何?曰二万顷。考于图书,则汉羹颉侯信始基,而魏扬州刺史刘馥实修其废。)观于上述河淮江汉之间水利兴修,所在多有,于当代农业颇具显效。
北方经济破坏之厄运,始于永嘉之乱,此次大乱续延至五十年之久,至苻坚主政二十年间始稍稍苏息。自苻坚南征溃师至北魏兴起,中间约经五十年,是为沮渠蒙逊、赫连勃勃等所酿成之经济破坏时代。总计两度混乱之局,前后约经百年。直到元魏建国统一北方之后,乃积极从事北方经济之再建(据《晋书》所记石勒、慕容廆、慕容皝、苻坚、姚襄均有劝课农业之举,获有部分成效)。自太武、文成诸朝均以重农为急务(《魏书·食货志》)。而孝文帝尤为注意,如孝文帝延兴二年,诏工商杂伎尽听赴农,诸州郡课民益种菜果;延兴三年,诏牧守令长,勤率百姓,无令失时,同郡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守宰不督察,免所居官;太和元年,诏今牧民者,宜简以徭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蚕妇内勤,若轻有征发,致夺民时,以侵擅论,民有不从教,怠于农桑者,加以罪刑(《魏书·高祖纪》)。凡此农政措施,颇与汉初重农政策精神相仿,迄于齐周流风未坠。如西魏之苏绰,为倡农业政策之人,劝课农桑最力,责牧令守长尽力农事,戒饬部人少长悉力,男女并功,若采汤救火,寇盗之将至,使农夫不失其业,蚕妇得就其功(见《北史·苏绰传》)。当时北方大姓之未经南迁者(关中大姓韦、柳、裴、杨、杜,山东大姓崔、卢、李、郑,永嘉乱后尚留北方),对于北方农业之复兴亦多所致力。(www.daowen.com)
此外,在农事研究方面,自秦汉以来,即有农艺之书(《汉书·艺文志》列农九家云: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其中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号称西汉以前之作,合其他凡百四十一篇皆不传。《开元占经》称有神农书与神农占,前者记谷物种植与收获之季节,后者记谷物长育与气候之关系。又《吕氏春秋》有《上农》篇述重农之政,《任地》篇论土壤,《辨土》篇论耕地分划及耕种之法,《审时》篇论气候对于农业之影响,此均魏晋以前之作)。至于本期,则有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之《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号称巨著。其书内容于播殖五谷,畜字六扰,区灌蓏蔬,栽树果实,条贯时宜,靡不该载(引《齐民要术·王廷相后序》语)。观其援引之博(如《氾胜之书》,崔寔《四民月令》《杂五行》《占候》《食经》及史传、杂记不下百余种),实为一代农事研究集大成之书,于当代农业实务贡献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