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之经济领域,后先开拓号称极盛。秦汉既郡县中国,隋唐则州府四夷,而后者之规模,视前尤广。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统一南北,隋末之乱虽暂告分裂,但十年之间,复归统一。本朝经济领域以对外之州府四裔,为其特征。盖隋于开皇大业之间,先后北服突厥与契丹,西破吐谷浑,东伐琉球,南定林邑,而西域四十余国俱通中国,其海上诸国朝贡者十余国(如赤土、真腊、婆利等,日本亦朝贡)。惟高句丽前后出师四次,功败垂成,至唐始大定。
唐代对外征抚事业,始于太宗贞观四年,终于高宗开耀元年,前后五十年间,服国十余。太宗朝先平突厥与西域,高宗之世底定东北与西突厥,综其对外拓疆经过,可得而论。
一、东北。朝鲜半岛原属中国,西汉于其地置乐浪(今黄海、平安二道)、临屯(今汉江以北)、玄菟(今咸镜道)、真番(今鸭绿江沿岸)四郡,昭帝时并为二郡,公孙度复于乐浪南置带方郡。西汉中叶起,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汉末大乱以还,遂离贰中国,本期乃告收复。
1.高句丽。三国时朝鲜离贰,东晋时,前燕慕容氏亡,朝鲜与中国隔绝。居于东北之貉族,侵入朝鲜建高句丽国,奄有辽东之地。隋时,侵犯辽西,数烦师旅,唐高宗总章元年,始灭其国,收其五部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分其地为四十二州(高句丽建国于汉元帝建昭二年,至是国亡,历七百零五年,肃宗至德间,乘中国内乱乃叛立,前后属唐九十年)。
2.百济。高宗龙朔二年,平百济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县,户二十四万,口六百二十万(《大唐平百济国碑铭》,见《朝鲜金石总览》。考百济之役,刘仁轨军与倭师战于白江口,焚倭舟四百艘,遂灭百济,驱逐倭人于半岛之外。时倭国摄唐声威,乃于对马、壹岐、筑紫、长门诸地列烽设防,筑水城于筑前以御唐,并勤修职贡,输入中国文化)。
3.契丹。元魏时建国于高句丽之西,其南界营州。唐武德四年,内附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
4.奚。隋时建国,居契丹之西(东北鲜卑宇文氏别种,今热河凌源境)。唐初内附,以其地为饶乐府,开元二十年,改为归义州。
5.靺鞨。隋时建国,居高句丽之北,唐初内附,处之营州。
二、北方突厥。贞观四年灭突厥,处其降众,东至幽州,西至灵州,分其故地为顺、祐、化、长四都督府。
三、西方。
1.吐谷浑。贞观九年内属,咸亨三年,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处之。
2.党项。党项居今青海之南部,隋初内附,唐贞观三年于其地置轨州,后又置崌、奉、严、远四州,明年开其河曲地为六十州。
3.高昌、龟兹、于阗等国。汉西域三十六国,隋唐间兼并为高昌、龟兹、于阗等国,贞观二十二年后悉征服之,乃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
四、南方南诏。安史乱后,南诏数侵四川,贞元十五年征服之,其民内向。
此外,高仙芝更远征印度,破勃律及石国,即今中亚之达什干(Dashkend)(《旧唐书·卷一百四》)。
隋唐帝国经济领域前后大致相当,而后者略胜于前。隋之版图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今新疆且末),北至五原(《隋书·地理志》)。唐之版图在贞观十四年时,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今安南),北接薛延陀界(今绥远阴山北),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近与隋较,纵横俱广。在天宝十一载时,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远与两汉较,南北足与前汉相当,东犹不及,西则过之。而其政治区划,表里山河,经纬万方,亦较前代为密。
原中国政治区划,西汉曰郡,东汉曰州,隋、唐州郡互用,时有变易。隋开皇九年析置州县,炀帝时并省诸州,改州为郡,分辖于九州,置司隶州刺史,分部巡察。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其九州所辖之郡县,以扬州为最,凡四十四郡,二百六十九县,包括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依次为梁州,三十二郡,二百二十二县,包括今四川全省及陕西、甘肃二省之南部。冀州三十一郡,二百二十一县,包括今河北与山西二省。荆州二十二郡,一百二十三县,包括今湖南、湖北二省。豫州二十郡,一百三十九县,包括今河南全省及安徽省西部。兖州十郡五十七县,包括今山东省西部。徐州五郡四十县,包括今山东西南及江苏之北部。青州四郡三十六县,包括今山东之东与北部。(《隋书·地理志》所记之郡县数较其所举郡县之总数为少,郡只一百八十八,县只一千二百三十三。又《文献通考》依九州列县,隋之县数为一千一百四十五县。)(www.daowen.com)
唐贞观元年,置十道,州府三百三十四,县一千九百五十三。
贞观元年以后版图续有拓展,于是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至德以后领土日蹙,反增至四十余道),计关内道析为京畿、关内二道,河南道析为都畿、河南二道,山南道析为江南东、江南西与黔中三道。其列置府州县之数如次:京畿道,治京城(陕西长安县),辖府二、州四、县五十一。关内道,治京城(陕西长安县),辖州二十四、都护府二、县九十一。都畿道,治东都(河南洛阳县),辖府一、州一、县二十七。河南道,治汴州(河南开封县),辖州二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河东道,治蒲州(山西永济县),辖府二、州十九、县一百。河北道,治魏州(河南武陟县),辖州二十九、都护府一、县一百六十二。山南东道,治襄州(湖北襄阳县),辖府二、州十七、县七十四。山南西道,治梁州(陕西南郑县),辖府一、州十六、县九十一。陇右道,治邺州(甘肃宁县),辖州十九、都护府二、县五十八。淮南道,治扬州(江苏江都县),辖州府十二、县五十三。江南东道,治苏州(江苏吴县),辖州十九、县一百零一。江南西道,治洪州(江西南昌县),辖州十九、县九十八。黔中道,治黔州(贵州贵阳县),辖州十三、县四十八。剑南道,治益州(四川成都县),辖府一、州三十八、县一百八十九。岭南道,治广州(广东番禺县),辖州七十三、都护府一、县三百十六。以上共计都护府六、州三百三十一、县一千六百二十七、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此为经济区域属于本部者。【按:《文献通考》依九州列县,唐之县数为一千五百九十县。】前述六都护府(初称都督府,后改为都护府),分驻地治理区域及隶属之道如下:
(1)安北大都护府 驻金山(今科布多,后移中受降城)
治碛北诸州府 隶属关内道
(2)单于大都护府 驻云中(今归绥)
治碛南诸州府 隶属关内道
(3)安东都护府 驻平壤(后移辽东城)
治高句丽、百济、新罗 隶属河北道
(4)安西都护府 驻龟兹(今库车)
治西域天山南路及中亚、西亚诸州府 隶属陇右道
(5)安南都护府 驻交州(今东京河内)
治交趾及海南诸邦 隶属岭南道
(6)北庭都护府 驻庭州(今乌鲁木齐)
治天山北路及俄领七州诸州府 隶属陇右道
据唐书所载: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凡府二十九,州十九,突厥北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百济、高句丽,隶河北道者凡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隶陇右道,凡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按:龙朔二年,王名远进《西域图记》,请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诏从之。以吐火罗国叶护居遏木城,置月氏都督府。波斯王居疾凌城,置波斯都督府,各置县及折冲府,隶安西都督府。《唐会要·卷七十三》。】羌、蛮隶剑南道者凡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道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道者州九十三,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州府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新唐书·地理志》)。可知唐之政治、经济威力,东至朝鲜,西至中央亚细亚,北至外蒙古及俄属西伯利亚七州领域,南至越南,而此八百五十六边疆州府,俱与本部经济领域发生密切之关系(《唐书·地理志》。注:《旧唐书》与《新唐书》统名为《唐书》)。
【按:夏商周分中国为州,秦为郡县,汉因其制。东汉以来常以州统郡,隋初则废郡存州,炀帝时又易州为郡。唐武德初,复改郡为州,天宝初,仍复州为郡,至德二载更复之,尔后唐代诸州皆系郡名。如华州曰华阴郡,同州曰冯翊郡,怀州曰河内郡,扬州曰广陵郡,润州曰丹阳郡,升州曰江宁郡,历五代迄宋不改。故《唐书》及《宋史·地理志》,皆于州名之下系以郡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