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徭役制度:从无限制征发力役到轮番制

改革徭役制度:从无限制征发力役到轮番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徭役制度,大抵较汉加重,而益形混乱。由是从无限制征发之力役改为轮番制,亦可称为徭役方面之一种改革。一柱国主二大将,柱国六人。综观自三国至隋统一以前,徭役状况混乱之时居多,即各代所立役法,权豪、士宦负担较轻,故人民被役尤苦。如此苛虐之役政,直接摧毁人民之生产,令经济衰惫,间接使政府赋税之税源为之枯竭。吾人观于当时最严重之现象,乃为人民不胜负担,实行逃税与役。

改革徭役制度:从无限制征发力役到轮番制

三国徭役制度,大抵较汉加重,而益形混乱。军事期内人民被掠为兵、为奴,平时随地征发,亦鲜所限制。政府如此,而富户、豪民更对于其属民任意役使。此即仲长统所谓: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书·卷四十九》)者是也。试举数事以例其余,如曹魏时,运漕调发,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于力作,农者离其南亩,见作者三四万人(《魏志·卷十三》)。吴之役法亦重,大率强者为兵,羸者补户,至有二百余家辄皆料取,以他郡羸民迁补其处(《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引《吴志·卷五十五》)。而孙休永安元年诏曰: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至于家事无经护者,朕甚愍焉。其有五人,三人为役,听其父兄所欲留,为留一人(《吴志·卷四十八》)。由此可见,吴之末季,诸吏家苦役如此,一般人民当更有甚焉。又三国时,盛行部曲制,即职业兵,通称为士,入士籍者,世袭为兵,此制至晋始衰。

至晋统一告成,罢天下兵役,以谋复兴农业,此时徭役暂为减轻,且亦有所限制,据晋户调之制:民年十八以上为丁,从课役,六十乃免,丁男岁而三十日役。虽然此制所定每岁三十日,而且每人之役龄甚长(四十二年),然比较三国之漫无规定者,已稍减轻。东晋征伐亦间取奴兵(《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

五胡十六国之大乱,一切法度复荡然无存。论军役,则胡人原为全族入伍之制,初期汉人鲜服兵役,多供力役。后则羌无限制,如石虎将讨慕容皝,命司、冀、青、徐、幽、并、雍七州兼复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征士五人出车一乘,牛二头,米十五斛,绢十匹(《晋书·卷一百六》)。又令州郡校阅见丁,精核隐漏,率户留一丁,余悉发为兵(《晋书·卷一百十》)。王弥与刘曜、石勒等攻魏郡、汲郡、顿丘,陷五十余壁,皆调为军士(《晋书·卷一百》)。苻坚平代亦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租税。王猛主政于秦,始主十丁一兵。凡此足证十六国间役法之漫无纪制。

南朝宋、齐以降,役法未详,大概已非西晋之旧。其在军役则宋、齐俱采征发与召募兼行之制,普通兵用征发,特种兵则由召募。宋之征发年龄自十二岁起为半役,孝武时改至十五岁起,齐有三人征二之制,且令民输粟以免役,而官府对于有余之役,令以钱折纳,此又与汉代更赋之制相仿。

试就宋、齐役制之见于史者摘示数例以明之: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大举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兖州三五民丁,倩使暂行,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宋孝武大明中,王敬弘上言:旧制人年十二半役,十六全役,今皇化惟新,四方无事,役名之宜,应存消息,十五至十六,宜为半丁,十七为全役,帝从之(《文献通考·卷十》)。

齐自永元以后,魏每来伐,继以内难,扬、徐二州人丁三人取两,以此为率,远郡悉令上米。准行一人五十斛,输米既毕,就役如故(《文献通考·卷十》)。(www.daowen.com)

以上为宋、齐间征发与招募兼行之例。而齐代在浙,复有征钱代役之举。王敬则齐武帝时为会稽太守,会土边带湖海,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敬则以功力有余,悉评敛为钱,送台库以为便宜(《南齐书·卷二十六》)。

北魏军备以本族鲜卑人组成之(羽林虎贲为中央宿卫,六镇兵戍防边围),汉人不预(高欢常语汉人,鲜卑是汝作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孝文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十九年,诏选天下勇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充宿卫,由是兵丁杂用鲜卑以外之人。其力役之制,高祖时,州郡人民十丁取一以充之(《魏书·卷七》)。后则征取羌无定程,役作不时,田野多荒(《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至太和二十年十月,始以司州之人十二夫调一吏,为四年更卒,岁开番假,以供公私力役(《北史·卷三》)。由是从无限制征发之力役改为轮番制,亦可称为徭役方面之一种改革。此制迄齐周无所变更。

北齐役法大有兴革,关于军制,据北齐军制别为内外,领之二胄,外步兵曹,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役,六十六退役免租调(《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故为全民兵制,胡汉之民,军役平等。至于北周史记较为详明,分力役与兵役二项。司役掌力役之政令,凡人自十八至五十九,皆任于役,丰年不过三旬,中年则二旬,下年则一旬。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有年八十者一子不从役,百年者,家不从役,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若凶札,又无力征(《文献通考·卷十》)。

北周时周绰辅政,仿周典置六军,于民户九等之中,籍中等以上民(凡六等)之武勇者免其租调,令其屯田,于农隙教练之。北周兵役为八丁兵、十二丁兵轮番之制。此为自募兵回向征兵的过渡阶段。所谓八丁兵即就人民中八丁取一,轮流供军役,十二丁兵乃以十二丁取一以充轮值。每岁当值之期为一个月,划全国为百府,每府由一郎将主之。分隶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有大将军十二人,每大将军统二开府。一柱国主二大将,柱国六人。此制与北周全民皆兵不同,而为唐代府兵之所祖。

综观自三国至隋统一以前,徭役状况混乱之时居多,即各代所立役法,权豪、士宦负担较轻,故人民被役尤苦。足见本期徭役之苛,又远越两汉之上。魏孝明帝时,任城王澄诋当时徭役之苛虐云:若遇强敌,即为奴虏,如有执获,夺为己富。其羸弱老小之辈,微解金铁之工,少娴草木之作,无不搜营穷垒,苦役百端。自余或伐木深山,或芸草平陆,贩贸往还,相望道路。此等禄既不多,赀亦有限,皆收其实绢,给其虚粟,穷其力,薄其衣,用其功,节其食,缘冬历夏,加之疾苦,死于沟渎者什常七八(《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又齐时东郡使人,年无常限,郡县相承,准令上直,每至州台使命,切求县急,乃有畏失严期,自残躯命,亦有斩绝手足,以避徭役者(《通典·卷五》)。如此苛虐之役政,直接摧毁人民之生产,令经济衰惫,间接使政府赋税之税源为之枯竭。吾人观于当时最严重之现象,乃为人民不胜负担,实行逃税与役。其方式有为荫冒者,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以避课役。有诈伪隐匿者,其形式或改注籍状,诈入仕流;或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或抱子并居,竟不编户(《文献通考》卷十、卷十二);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记死叛,停私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齐高祖建元二年诏》)。时山遐为县守江左,豪族多挟藏户口,八旬之间出口万余(《晋书·卷四十三》),可资佐证。更有遁迹寺院,以求免役者。如北魏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寺院三万有余。于此足见,僧尼逃役之数殊为可惊。僧尼逃役之盛行,政府遂实行强迫僧尼还俗,或限制出家人数。北魏太和十年强令僧尼还俗。十六年令限制僧尼之数,大州一百人,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正光二年,禁止奴婢出家,迄北齐时乃更立僧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