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经济逆潮运行之中有其特殊意义者,是为经济重心区域被迫迁移,由北而南。盖国民经济在国境以内通常有若干经济重点,并由多数重点构成一国之经济重心区域。此经济重心区域之构成条件乃指资本蓄积,技艺薪传,经济组织之强固基础,与习俗思想的深厚陶冶等所形成之一种确定的经济优势。中国经济重心区域,东汉以前俱在北方,其重点则分布在渭、汾、河、淮之间,而以关中、河北、渤海等处为最著。巴蜀、汉中虽号富饶但僻处西陲。东汉以还,全国经济重心区域乃开始渐行南移。考经济重心迁移之原因,自经济史论言,通常可分为二:其一为受自然条件之影响者,是为经济地理的原因,如农业人民求居沃壤,商业人民求近市场;其二为民族战争原因,民族与民族间势力之消长,通常为战争所决定,而战争之胜负又恒使经济重心发生变迁。夷考各国国民经济史,经济重心迁移之事不乏其例,故可视此为各民族经济进程之通质。如欧洲古代希腊,其初期之经济重心区域在希腊本部,后期则移至西西里之西拉鸠斯与亚格里根,意大利之台伦东与罗克利小亚细亚之爱非苏士与米勒达士。德意志经济重心区域,当13世纪初期在国之西南哥恩、佛南克佛、奥格斯堡等地,后乃移至奥得河与易北河之汉堡与北勒斯劳,而以柏林为中心。若就全欧经济大局言,其经济重心区域乃自东徂西,自南而北,自地中海而波罗的海。英伦三岛与美洲经济重心区域之迁移事例,情况亦同。
本期经济重心区域之南迁,其远因属于自然地理之条件,其近因则为民族战争所促成。溯自秦皇汉武征伐四夷,于西北阻遏胡戎,后之为政者,遂得专致力于西南之经营。观于《汉书·地理志》所记,西汉人口百分之七十五集居于黄河流域八州,百分之二十五集居于长江以南之五州。迄于东汉,则南方之人口渐增,北方渐减,长江流域诸州占百分之四十,黄河流域诸州则占百分之六十(参见本书“第五篇第十九章”)。
三国分立之际,吴对江南开发颇为积极。《三国志》所载,富春、丹阳、宣歙、上饶、鄱阳、新都、建安诸郡,当时尚为山越所居(见《三国志》孙权、太史慈、全琮、贺齐、孙休、钟离牧等传)。后经垦殖,渐成沃土,对南方及较广大规模之开发,亦启其端。(www.daowen.com)
晋室南渡中原,士庶相率南迁,南逾江淮,西涉沔汉,侨置州郡不可胜言(如京口侨置兖州,春谷侨置襄城郡,流人依其原籍,集居侨置之州郡,抱持黄籍)。当时所谓衣冠南渡,即包含诸种之经济因素(人力、资本、技艺等)。时北方大姓举宗而迁江表者,有琅琊王氏、陈国谢氏、范阳祖氏、谯国桓氏、太原温氏与郭氏、平原华氏、颍川庾氏、汝南周氏等(见《晋书》诸传)。其转移较困难者,仍留大江以北(此即山东及关中诸大姓)。彼等与江南大姓朱、张、顾、陆、姚、舒、周、沈等共处江左,勠力开发,由是钱塘江与长江下游农工业经济鼎盛,构成新之经济重心区域。会稽殷富遂埒关中。(《晋书·卷七十七》元帝云:今之会稽,昔之关中。《宋书·卷五十七》云:会[稽]土全实,民物殷阜。)据《宋书》所记,当时侨寓南方之人,大都集中扬州(有人口一百四十五万)、南徐州(四十二万)与荆州(三十余万),而建康、丹阳、武昌、番禺俱成名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