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上计制度及其监察:从春秋到汉朝

古代上计制度及其监察:从春秋到汉朝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计之名始春秋战国之间。秦时已有定期上计之举。其上计则岁尽时举行。汉时京师设计相,为计官之长。丞相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国郡上计者。时有上计律为朝律之一种。因财政有严密之监察制度,故逃税舞弊均颇不易,而吏治亦可得其保障。是以史称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因欺谩之事层出,故后汉之匡衡乃定国界上计簿,以纠正之。

古代上计制度及其监察:从春秋到汉朝

上计之名始春秋战国之间。魏文侯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曰:臣爱其毛。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文侯曰:此无异乎路人反裘而负刍也(《新序·杂事》)。《淮南子》云: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人民非益众,入何以三倍?(《淮南子·人间训》)秦时已有定期上计之举(《吕氏春秋·月令九月纪》)。

汉代计政仍规秦制,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史记·平准书》),为当时财政根本原则。所谓百僚用度各有数(《汉书·翟方进传》语),亦系指此。其上计则岁尽时举行(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集解司马彪语及《续汉书·百官志》)。每年九月举行,盖秦汉均以十月为岁首也。

计吏:战国间当时掌上计者称为计数之臣。故荀子云:臣侯嗣公聚敛计数之臣也(《荀子·王制》篇)。《周礼·春官》: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周礼·天官·司会》路注)。汉时京师设计相,为计官之长。丞相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国郡上计者。郡国则设有上计吏,简称计吏(亦称朝集使,见《礼记·射义》注,《周官·天官·小宰》路注,《周官·地官·大司徒》路注)。

大抵每岁将毕,自县起上计所属申郡国,郡国计所属之户口、垦田、钱谷出入上其集簿(会计文书)于京师(《续汉志·官志补》注),由丞相考核,有时则天子亲受计,如武帝太初元年春还,受计于甘泉宫。东汉则由司徒受计。(www.daowen.com)

西汉对于计政监察颇严。时有上计律为朝律之一种。监察者,在中央为皇帝、丞相与御史,在京兆为京兆尹,在郡为太守,在县为县令,均为计政上当然监察者。丞相有审议中央及地方预算、决算、税率、征收报告等权。汉代丞相因对财政失察而受处分者,如武帝时之公孙贺,宣帝时之于定国,成帝时之翟方进与薛宣等均是(事见《汉书》各本传)。

此外,京师高级官吏京兆尹及郡守等因此获罪者亦不乏其人。如田延年为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上,车直千钱,延年上簿诈增僦直,车二千凡六千万,盗取其半。焦、贾两家告其事,下丞相府,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汉书·田延年传》)。又祚阳侯仁元帝初元五年坐擅兴徭赋,削爵一级(《汉书·卷十五》)。众利侯贤坐为上谷太守入戍卒财物上计谩罪,国除(《史记·卷二十》)。其征收不力者亦须免职。如儿宽为左内史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汉书·儿宽传》)。因财政有严密之监察制度,故逃税舞弊均颇不易,而吏治亦可得其保障。

稍后则计政渐趋腐败。贡禹云: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汉书·贡禹传》)。是以史称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因欺谩之事层出,故后汉之匡衡乃定国界上计簿,以纠正之(《后汉书·匡衡传》)。又桓帝以前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时杨秉上言,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路,自是以后,终桓帝之世,计吏无复留拜者(《后汉书·杨秉传》),即所以杜流弊也。但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政,一切善政遭遇破坏,计政亦式微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