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之发生来源有二。第一取法自然之物。有以人体为则者。如云: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尺古文作或,像男人之拇指与中指间之距离,十尺曰丈,故古文作,妇女之手距较短,故曰咫。有以发为则者。如云:十发为程,十程为分。有以谷子为则者。如云:一粟为一分,六粟为一圭。第二取法乐器、礼器以为标准者。如云: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九十分,黄钟之长,以为一分,十分为寸。量者本起黄钟之龠,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权者,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汉书·律历志》)。至于计算面积,周代之制六尺为一步,一百方步为一亩。
秦以前之度量衡各国异制,不可悉记。殷墟出土有骨尺(合今〇.五五九七市尺),周有玉尺。大抵以度言,有刀、寻、步、尺等。以量言,齐国有豆、区、钟、釜(《左传·昭公三年》)、庾、秉(《论语》)等。以衡言,有斤、镒、钧、石等。且其进位之法,参差不一,如:六尺为步、七尺为仞、八尺为寻(《周官·地官》郑注)。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左传·卷四十二》),五秉为庾(据《论语》冉子请粟计算)。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二十四两为镒,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尚书》曰:关石和钧。注云: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合一百二十斤)。此诸度量衡制,名目既多,进位之法复不一律。秦孝公变法乃平斗桶权衡尺丈(见《史记·卷六十八》)。秦始皇帝统一天下更删繁用简,明一其制,规定以十进位为原则,升斗尺丈各以十进,百斤为石(《汉书·刑法志》服虔注),惟计算面积则以二百四十六步为一亩,衡则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后代以十进位之度量与衡即源于此(唐宋间始改铢累为厘毫。置石为量名,改斛为五斗进位,改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并创天平砝码之器,金银之单位为钱,十钱为两,十六两为斤。参《宋史·律历志》)。日人足立喜六依据汉代钱币之直径,用今尺实测之,云汉尺一尺相当于〇.二三〇公尺[足立喜六著《长安史迹考》第二章,第一(二)汉朝之尺度];汉一步六尺,合今一.三八一公尺;一里三百步,合今四一四.五公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