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废,国民得以自由取得土地,但亦可自由丧失之,综此二者而兼并发生。土地兼并何以盛行,盖投资于土地有种种优越利益,即地值肯定不须操劳,地价恒涨,不易毁坏,故自私有土地发生后,兼并之事随之而盛。兼并之极,则有如董仲舒所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土地之一部或大部既集中于富豪官吏之手,而多数躬耕之氓则资佃耕以为生,或失业游荡。此时倘有较繁之工商业与较广泛之国外市场,则国民贫困尚可借以稍舒。但当时情况则否,故贫盗多有,而同时地租生活者麇集城市(消费城市)浪费其财富,遂致农业经营日益退化,四海困穷,国势岌岌,因而发生土地改革之理论。
西汉之土地改革理论首倡于董仲舒,董氏曾建议限民名田。其说云: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卷二十四》)。此属一种温和的限制兼并的意见,但未引起朝野注意。哀帝时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盖君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许,宜略为限。
哀帝将师丹之言付公卿讨论,诏云: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百姓失职,重困不足。其议限列。有司条奏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不在数中,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议既定,时丁傅、董贤用事,力阻其议,竟不得行。时王莽为大司徒,愤而去职。哀帝崩,平王立,王莽复用事,乃诛董贤,逐丁傅,新既代汉,于始建国元年下令改革土地制度,即所谓王田制。其制令云:古者有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谬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汉书·王莽传》)。上述诏令之要旨在废除私人买卖土地,按口均田,即土地收归国有。惟立法制度其详不传,而且未有对于贫困人民取得土地后之辅助政策,因此在初期行之甚力,坐买卖田宅,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终因受地者未得实惠,失地者怨望切骨,造成一种反对运动,于是推行困难,于三年后,正式公布: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此乃王田制的失败的经过。(www.daowen.com)
汉之土地改良运动连遭失败之结果,遂酝酿成未来经济逆转之危机。其成败兴亡之际,联想西方罗马之拉太封帝(Latifundia)之往事,令人感喟系之矣。【按:罗马倡限田议,限制人民占地,不得超过五百鸠格拉(Jugera)共合三百五十英亩,但行之不力,终底于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