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发展的起源和演变

城市发展的起源和演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物荟萃货物交易之所在,后世通称为城市。然细究城与市之起源,则知前者偏于政治军事,后者则偏于经济。《左传》《战国策》筑城之事凡数十见,于以见都邑增加之倾向。自封君之制废,邑之大者曰县,县之大者为郡。城与市之合一,亦即经济与政治二因素在国民经济演进程序中合一之表现,后代合称城市或曰都邑。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此即各国商业之集中区域,且在中国境内彼此互为市场。

城市发展的起源和演变

人物荟萃货物交易之所在,后世通称为城市。然细究城与市之起源,则知前者偏于政治军事,后者则偏于经济。盖自农业定居以还,聚众而居乃有城郭(内曰城,外曰郭),而城之小者为墉(《易》曰:乘其墉),坚者为塞,久之人户殷繁,号曰聚邑,或名为都。《左传》《战国策》筑城之事凡数十见,于以见都邑增加之倾向。

城市之演进,战国以前小者曰聚,中者曰邑,大者曰都,故《史记》云:舜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卷一》)。汉人释云:聚,邑落也(《汉书·平帝纪》注,张晏语),乃人聚居之处。邑所聚之人益众,故《易》曰:其邑人三百户,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传》)。邑之大者曰都,《左传》云:邑有先君之庙曰都,无曰邑。自封君之制废,邑之大者曰县,县之大者为郡。春秋时齐有千家之县(《说苑》齐景公令吏致千家之县于晏子)。战国时赵有万家之县(《战国策·赵策》)。以上所举之邑、都、县、郡之发达大抵基于政制,故其地均为各级政治之中心,而市则大都附丽于政治中心而发达,亦有独自发展者。

关于市,见于经籍者,如《易》云:日中为市。《国语》云:争利于市。原始之市,因井为市,故曰市井(《白虎通·德论》)。但春秋以前则都邑之大部已成为市区,春秋以后郡县城区几与市区同其范围,市廛堙阗遂与乡村景象迥异,故《左传》称之为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左传·昭公三年》),而《战国策》则称之为车毂击,人肩摩(《战国策·齐策》),其盛况可以概见。城与市之合一,亦即经济与政治二因素在国民经济演进程序中合一之表现,后代合称城市或曰都邑(或简称之为城或都)。(www.daowen.com)

春秋以前城市规模隘小,迄于战国则焕然一新。故《战国策》云: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策·赵策》)。当时所谓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二周之山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语见《盐铁论·通有》)。此即各国商业之集中区域,且在中国境内彼此互为市场。

至于独立发达之市,大概在都邑之外就乡村人口较多之处发生,或则在商业地理条件适宜之处(河流汇合处,道路交叉处,山谷之口,矿山中心区,河流入海之处,国界通道处等),亦可发生偏于经济性质之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