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王国经济时代,诸侯分列,其经济领域大者数百里,小者不足百里,春秋以还,领域渐向集中,至战国而并为数个大领域经济。此大领域经济之中,如齐燕赵三国原为文物殷盛之邦,后来大都获有新辟之经济区域以自营养,故工业商业遂呈进步。又如楚秦二国崛起南西二方,大部尚属原始经济阶段,旧日之封建因素原本薄弱,农地得自由利用,土地私有制率先建立,其经济急速进步,乃呈后来居上之势。总此二种性质不全同之领域经济遂各以敏速之步骤,形成强大之经济单位。兹就此数个大领域经济状况加以说明如次:
一、齐。周以前齐为东夷,甲骨文有征尸方在齐之语。西周之初为太公望封地,初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县),后徙临淄(今山东临淄县)。齐为东方滨海大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据有今山东半岛之全部及河北之南部,地方二千里。春秋时桓公称霸凡四十年,桓公死而霸业衰。后田氏代齐,至齐威王时乃称王,为战国大领域经济之一。齐国滨海产鱼盐,陆地产丝粟,山地有矿藏,故苏秦称齐粟如丘山(《战国策·齐策》)。《汉书》称齐人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其农工交通之业均盛,政治清明,故自然形成经济殷盛之国。当日齐国首都临淄,已有人口四五十万人(《史记》称: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见《史记·卷六十九》)。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踢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战国策·齐策》)。齐在东方之霸业即建立于此强大经济基础之上。
二、燕。周初为召公奭封地,都蓟(今北平大兴县)。僻居东北,农耕自守,春秋时尚未显于诸侯。战国时燕釐公以国力渐厚,始向外经营,燕昭王任贤使能,国势大盛。燕昭王十二年(周赧王十一年)遣秦开拓地东胡二千余里,兴筑长城自造阳(今独石口)至襄平(今辽阳)。置上谷(自今察哈尔宣化至独石口)、渔阳(自今密云至承德)、右北平(自今河北北部至热河平原陵原)、辽西(自今热河朝阳至辽河西部)、辽东(自今辽河以东至朝鲜平安北道)五郡。由是东北外患肃清。后又遣乐毅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大胜,遂为战国经济重镇之一。燕地方二千里,东通朝鲜,北界林胡、楼烦,西连云中、九原,南限滹沱、易水,跨有今河北、辽宁、热河等省区及朝鲜之一部。
燕滨渤海,内控平陆,海产渔盐,陆饶枣栗,四者均其特产,故《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云:燕有辽东之煮(煮海为盐也)。《史记》云:燕有鱼盐枣栗之饶(《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又云:民虽不佃作而足以枣栗矣(《史记·卷六十九》)。四特产之外亦富产谷物,故《史记》云:粟支数年(《史记·卷六十九》)。其东北五郡则多畜牧之利,燕山山脉则产石材与金属矿等。
三、赵。春秋之末(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分为韩赵魏,以赵为最大。但至赵武灵王变法,国势始盛,灭中山,攘地北至燕代(山西代县),西至云中九原(绥远托克托及蒙古乌拉旗北),赵惠王得廉、蔺辅政,数抗强秦。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县),其国西界常山,南阻漳河,东至清河,北临燕国。奄有今河北、山西、察哈尔及绥远之一部,地方二千余里,据黄河北岸之平原农场,农产极盛,地阻太行,矿产亦饶,而北部则多畜产。
四、楚。殷代甲骨文有芊方即楚人之所居。楚久与中国为敌,如《诗经·商颂》称殷武丁时奋伐荆楚。《诗经·小雅》称周宣王时荆楚来威。春秋时熊绎居丹阳(一般考证谓今安徽当涂县,又据宋翔凤考,在汉水流域,丹淅二水合流处,见《过庭录》。当以后说为是),称武王。迄文王时灭国三十九(《吕氏春秋》“直谏”篇),西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继徙陈(今河南淮阳县),后又徙寿春(今安徽寿县)。庄襄王时日以民生在勤,淬励其民,史称其农工商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二年》),遂图争霸中原。但北隘于齐晋,南阻于吴,故在春秋以前国力发展备受限制。后吴越相争,越竟沼吴(周元王三年,即前473年),后楚复灭越(史载年代不明确)。悼王用吴起为相,以富强为务,南平北越,西捍秦师,北并陈蔡,遂为淮南大邦。其地方五千余里,西界黔中巫郡,东有夏州,南连洞庭苍梧,北至陉塞郇阳,据有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及河南之南部,云南、贵州之东北部。(www.daowen.com)
楚之经济地理,《史记》分为三区。一曰东楚,为春秋时吴越之地,水产有渔盐,矿产有铜铁与锡,故《史记》云: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考工记》云: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此外则丝织稻米极富。二曰西楚,农林有云梦之饶,谷麦之富,而汝汉之金尤为当代特产(《管子》数言汝汉之金,据近代地质学家言,中国金矿重要产地多源于太古片麻岩系,山东之泰山、汉水流域之秦岭巴山、黑龙江之大小兴安岭,均系片麻岩区,故所产砂金极富,自古已然,于今尚存)。今日长江南岸之大冶为产铁重镇,当时或已有铁之生产。三曰南楚,襟江带湖,环以岭海。史称江南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连,唐宋间谓之镴,即今之锌)。而洞庭沿湖之谷物,江南之丹橘,粤海之珠玑、玳瑁,驰誉中国,遐迩欲致。
五、秦。秦于西周为附庸小国,周平王时襄公出师勤王,始建国,逐戎狄而占有西周原居之地。战国初年僻处西陲,国势颇蹙,河西之地被侵于魏。秦孝公三年(周显王十年,即前359年)用商鞅变法,行新土地政策,农战自强。惠王、昭王继修其政,国势益张。先后收复河西,灭西周、东周,定巴蜀,收上郡,取汉中,蔚为西方大国。其地被山带河,南连汉中、巴蜀,西阻汧陇,北界胡代,方五千里。据有今陕西、甘肃、四川之大部,河南之一部。
秦之经济组成部分以关中、汉中与巴蜀为主,关中居渭河平原,为天然农场,乃富源所宅。史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汉书·卷二十八》)。而《禹贡》称梁州贡镠、铁、银、镂,故知今之陕南亦产铁。西南部森林则产珍贵兽皮之熊罴狐狸等。
巴与蜀为新辟富源。巴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宜五谷,牲具六畜,桑麻蚕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弱香茗,给客橙葵。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者,有桃支、灵寿(《华阳国志·卷一》)。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蟠。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氂,犀象,毡毦,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獠僰僮仆六百之富。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时代熟,靡不有焉。又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流水,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自李冰壅江作坝,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谓之天府(节引《华阳国志·卷三》)。
以上为战国之五大领域经济,而韩魏地位实居次要(韩地不及千里,最先亡于秦,魏地仅千里,富源亦较逊),故不与焉。而五大强国又以秦楚为大,秦主关中,楚霸关东,势均力敌,相持二百余年。当时天下非纵(关东诸侯合纵以抗秦)即横(关东诸侯连横以事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刘向《战国策序》语),苏秦、张仪实策其谋,最后合纵之局瓦解,遂启秦之统一机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