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时代:殷周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农业时代:殷周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殷周农业,继夏代而兴,但其发展速度则远过之。尔后遂由牧畜农业步入纯农业。而长期牧畜之经验对于植物树艺知识之进步亦为促进农业之有力因素。而水利、气候、雨量诸条件,亦称适宜,故农业代有进步。殷代农业旧史传说始于相土,恰当夏后之世,殷代农事有关之记载见于《诗经》《尚书》不一而足。凡此足征殷代重农之政已称完备,故其农业较夏代为远胜。

农业时代:殷周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殷人居黄河下游(殷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迁殷,均在黄河下游),周则居黄河上游。黄河流域有泾、渭、汾、涑、伊、洛、淇、洹、淄、汶、泗等水交错其间,极富灌溉之利,而未尝见水患(黄河水患始于春秋时代周宣王五年,河决于卫,西汉黄河为患渐剧)。殷周农业,继夏代而兴,但其发展速度则远过之。寻绎其原因,计有数端:一为进化规律之必然,次为农业器用之进步,三为地理条件之适宜。盖就经济演进规律考察,牧畜既盛,人口滋繁,家畜之群渐大,牧田之面积渐增(牧田以供给刍秣为主)。尔后遂由牧畜农业步入纯农业。说者谓狩猎经济供给之生活资料每方里可资二十人之生活,牧畜则可资七十人之生活,进步的农业可资二百人以上之生活,此即农业发达之自然趋势。

至于农业器用,以前用石,现改用金属,以前农具简单,现则种类日多。而长期牧畜之经验对于植物树艺知识之进步亦为促进农业之有力因素。

最后在地理条件方面,商周均建国于黄河流域,地处平原,土质黏腴,号称黄壤,最宜农耕。此种黄壤分布颇广,包括以渭河为中心,东至河南,北至河套,西至甘肃,南至汉水之广宽地区。而水利、气候、雨量诸条件,亦称适宜,故农业代有进步。(www.daowen.com)

殷代农业旧史传说始于相土(殷之先王,传十二世而至汤),恰当夏后之世,殷代农事有关之记载见于《诗经》《尚书》不一而足。(如《诗经·商颂·烈祖》云:自天降康,丰年穰穰。《尚书·盘庚》云: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甲骨文中已有多数农业应用文字(如田、畴、圳、啬、男、秦、秉等三十余字,每字数见或数十见),据胡厚宣氏考甲骨文,求雨求年二祭,受黍受米覃受年二贞乃多至千八百余见(胡著《甲骨学商史论丛》“殷代焚田说”)。年,《说文解字》云:谷熟也。卜年中有称受年者,有称有年者(《穀梁传·桓公三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有称求年,受黍年,或受禾者(散见《殷墟书契》各篇及《卜辞通纂》诸书),大都为卜问田事之记录。又有卜风雨百零四次(《增订殷墟书契释卷》下)。此外有登麦(《月令》云:孟夏之月农乃登麦),观藉(王耕藉田),省农事酬宴(见《河南安阳志》十九页),不一而足。凡此足征殷代重农之政已称完备,故其农业较夏代为远胜。

周之远祖依托后稷,其立国于岐以周为名(周,原作,象田中出谷之形)。《诗经》之《公刘》《绵绵瓜瓞》诸诗,记岐山农业之初兴,《载芟》《良耜》《甫田》诸诗,记耕作生活与黍稷之旺盛,均堪注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