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石器时代下的经济生活:一探究竟

新石器时代下的经济生活:一探究竟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说如确,则新石器时代最早距今约五千五百年,当黄帝以前数百年,迄夏代之末。新石器时代之经济,依其作业与技艺应以渔猎为主,牧畜次之,农业方在萌芽,手工制作及交易之事依稀存在。诸部族滨水而居,固有其经济上种种理由,但最初受渔业生活所约束,必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新石器时代下的经济生活:一探究竟

一、新石器之发现。石器时代之石器,时代较晚,发现较易,近代中外人士从事采集中国新石器者颇不乏人。民国十八年(1929)起,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氏在中国北部之辽宁、河南、甘肃等省作大规模发掘,其所发现极多。【按:安特生氏计于民国七年(1918)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于民国九年(1920)夏发掘奉天锦西县沙锅屯。于民国十二、十三年间(1923—1924),在甘肃、青海洮沙县之辛店,宁定县之齐家坪、半山、瓦罐嘴,碾伯县之马厂源,狄道县之寺洼山、马鞍口,西宁县之下窑、下西河、朱家寨,镇番县之沙井等处,所得新石器极多。】安氏除实物采集外,对于古代村落遗址,亦加以鉴定。其所采集之物有下列数种:

1.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所得器物为小石斧四枚,石刀石箭镞数具,石髓作之钻锥,更有多数石纽、石珠及小雕刻物骨器等。【骨器之最大者为一鹿角锥,与丹麦新石器时代发现之锥完全相同。】所采陶器碎片颇多。

2.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所得器物:石器有石耨、石锄(农器用),石锭(纺织用),石镞(兵器)等。骨器有精细骨针(缝纫用)、鹿角斧。陶器片有粗陶器,有布之印文或刻文。细陶器为红色陶器,质薄而细,乃手制及轮磨而成。(仰韶发现之豕骨甚多,足证其为食豕之中国民族而非食牛羊之外族。)

3.甘肃发现:甘肃方面所得器物,经整理后可分为新石器及石铜兼用二阶段。

以上安氏的发现,因仰韶村足为代表,故总称仰韶期文化。乃属于新石器末期及石铜过渡期(详参安特生《甘肃考古记》)。

二、新石器时代年代之推定。仰韶期文化究相当于中国何时,据亚恩博士(Dr.T.L.Anne)在其所著《河南石器时代之彩色陶器》一文中推定,仰韶年代约在纪元前三千年顷。据安特生《甘肃考古记》所载,则甘肃考古所得各期当起于纪元前三千五百年(因齐家坪与不召寨早于仰韶五百年),而终于纪元前一千七百年。其说如确,则新石器时代最早距今约五千五百年,当黄帝以前数百年,迄夏代之末。

新石器时代之地下史料比较前一时期的数量增多,种类亦较复杂,故历史传说方面亦纷起(参看前章)。本期之经济生活从有关各方面详加考察可分作几点说明。

三、新石器时代中国部族之分布及其经济活动区域。东西史家通认亚洲高原为世界人类发源地,欧亚北非各民族多来自亚洲中部,中国民族祖先似非土著之民,在未有定居之前,是度其自然与自由之经济生活,迁徙靡定,不恒厥居。汉族以黄帝华夏为主,似从西来,但非谓中国人种与世界人种必出于一元,均从亚细亚中部或假想之印度洋海底太古大陆而来。因此远古经济活动领域极不易确指。但自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吾先民之分布及活动区域(指和平经济与战争经济接触),就旧籍所载,大概可以综合为下列几种说法。

1.黄帝之所居。关于黄帝之所居,据《竹书纪年》云:黄帝生于寿丘(皇甫谧云:寿丘在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十里)。又云:黄帝居有熊(皇甫谧云:有熊即今河南新郑)。《史记》云:黄帝邑涿鹿【按:今河北涿鹿县】,《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括地志》云:涿鹿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由上所述可知黄帝大概迁徙往来于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2.少昊与帝喾之所居。关于少昊、帝喾之所居,《史记·鲁世家》云:鲁少昊之墟【按:今山东境内】。《竹书纪年》云:帝喾居亳【按:今山东曹县南】。上述少昊、帝喾均曾居山东境内。

3.尧之所居。关于尧者,《诗·唐风谱》云:唐帝尧旧都之地,今太原晋阳,后迁河东平阳【按: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史记》卷一百二十九云:唐人都河东。《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佚文云:惟彼陶唐,率彼天帝,有此冀方。《竹书纪年》云:尧居冀(《周礼·夏官》云:河内曰北冀州),此言尧居今山西境内。

4.舜之所居。关于舜者,《孟子》云: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按:今山西安邑县】,东夷之人也。《史记》云:舜陶河滨,渔雷泽,耕历山,作什器于寿丘。郑玄云: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括地志》云:雷泽在濮州雷泽县,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故舜所居在今山东、山西境内。(www.daowen.com)

5.夏人之所居。夏人之所宅居传说多歧。《史记·六国年表序》云:禹兴于西羌【按:羌远在西方】。《甘誓》云:大战于甘。马融云:甘有扈南部。又《汉书·地理志》云:鄠古扈国【按:今陕西鄠县】。《左传》称:夏墟为唐叔封地。唐即晋阳,【按:今山西阳曲】。应劭称禹都阳翟(《汉书·地理志》)【按:阳翟今河南禹县】。《史记·正义》释:大夏在晋阳。《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夏在妫水南【按:今山西永济】。《竹书纪年》称:禹都阳城【按:今河南登封】。又云:桀居斟寻(《括地志》称斟寻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战国策》云: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云: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右天溪之阳,卢斁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史记》卷一百二十九云: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按:颍川今河南禹县,南阳今河南南阳】。《国语》云:昔伊洛竭而夏亡(韦昭注曰:禹都阳城、伊洛所近)。又从《汉书》所记,则夏与后代之周秦似有关联。《汉书》云:吴季札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汉书》卷二十八)由上足见夏人活动区域从甘肃经陕西入山西,再由山西入河南,因此推测,或与所谓仰韶文化有关。

前所述足见自黄帝至夏,吾先民经济活动区域可推定者,大概在今陕西、山西、河北之南部,甘肃之东部,山东之西部,安徽之北部,河南之全部,而声教所及,则较为广远。

四、新石器时代之经济生活。新石器时代之经济,依其作业与技艺应以渔猎为主,牧畜次之,农业方在萌芽,手工制作及交易之事依稀存在。兹分述如下:

1.渔猎。渔猎是人类最古之职业。今日新疆甘肃一带之沙漠,当年大概为湖泊黄河流域亦当为渔猎适宜之区域。旧籍中关于古代部落根据地,往往载明在水滨者,大概都与渔猎生活不无关系。举例言之,如《国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管子》云: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竹书纪年》云:太昊之母,居华胥。《列子》云: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史记》云:舜渔雷泽。诸部族滨水而居,固有其经济上种种理由,但最初受渔业生活所约束,必为其主要原因之一。至于猎取禽兽则长林丰草,风毛雨血,触目皆然。当时渔猎经济有种种方式,通常采用武器猎具与助猎家畜以行之,同时并训练极机警的身手,研究动物之生活习惯。狩猎武器为木棒、石斧、石枪、石戈、弓弩、弹石等。其工具则有网罟陷阱、陷笼、套绳、飞绳等。辅助家畜于兽为狗,于禽为鹰,于渔为鸬鹚。此外亦有用象及其他禽兽者。

2.牧畜。渔猎生活恒不安定,且为种种原因常有间断之虞,故经常取得物资之供给,最感必要。此际偶然将捕获之幼兽或未被屠杀之动物加以豢养,历久渐驯,而牧畜事业从此发轫。《史记》称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所谓迁徙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即描写帐幕游牧生活。至于舜时,《孟子》曾谓: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仍或不免是牧畜为主的生活。《左传·哀公元年》曾载夏少康为仍(部族名)牧正,为虞(部族名)庖正之事。牧畜至夏,已达繁盛可知。(《楚辞·天问》亦称“有扈牧竖”之事。)可见自黄帝至夏以牧畜为盛。牧畜经济受地理条件之限制,亦发生不同形式,如东三省原始经济民族有使犬部(黑龙江下游之鄂伦春人)、使鹿部(奇勒尔河上流之鄂伦春人)、鱼皮部(呼尔喀之鱼皮鞑子)。大概今日之家禽家畜,牧畜时代均先后驯养,故古籍所称之家畜家禽,大抵与今日相类。关于牧畜经验与知识,可从《说文解字》观其内容,凡“从牛”“从马”“从豕”“从羊”“从犬”之字,其中之每一部字各表示一种特殊意义,如去势之畜在牛称犍或犗,在羊曰羠或羯,在马曰,在犬曰猗,在豕曰豮,禽类“从鸟”之字亦然。《说文解字》:牡畜父也,牝畜母也,犙三岁牛,牭四岁牛;羜五月生羔也,羊未卒岁也,羝牡羊也。

3.幼稚的农业。新石器时代既已知琢磨石块制成工具,加以适宜土壤条件,遂发生原始农业。所以在仰韶期遗址中曾发现石锄、石耨、骨制鹤嘴锄,又发现谷粒,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农业开始萌芽。证以瑞士于1854年在湖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湖上居人遗址,亦有谷类遗迹,其情况正复相同。盖牧畜最盛之时即农业发生之会。据安特生氏云:石锄、石耨为中国北部石器时代之特征。可知农业之发生,始于新石器时代。故我国古籍关于三代以前农业方面记载颇多。如《易传·系辞》云:神农作耒耜。《虞书·尧典》云:后稷播时百谷。《尚书·大禹谟》云:帝(舜)初耕于历山。《史记》亦云:舜耕于历山。《论语》云:禹稷躬稼。周以前古人之田,指佃猎,佃猎须焚林,故曰焚田,其结果为垦耕之肇始,故周代以田为耕作。

更可注意者,孟子述尧、舜、禹极重视其垦土之事,其言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之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孟子》)。孟子之书极赞禹功,以水土既平,实为农业肇始之因素。而各种野生植物原来之经济效用很低,经过长期人工栽培改变其形质后,其效用始宏。此种人工方法,即种种农业发明之所自。

4.蚕丝与纺织。民国十三年(1924)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时,发现半个经人工割制之蚕茧(《甘肃考古记》)。在当时此项蚕茧或系野蚕茧,因蚕之饲养是比较后时之事。中国历史关于蚕丝记载之起源极早,为中国文化特征之一。史称:黄帝元妃西陵氏教民养蚕。《世本》称伏羲作瑟四十五弦(弦当为丝制),此项传说或有可信之处。同时又发现石或泥烧的圆锭,用为纺锭,以供纺线合丝之用。(考丝锭发明之经过,大概最初用手揉搓纤维成线,为避免缠结乃系重物于一端,后乃借重物之旋转运动而成线,最后乃由此制作纺锭云。)观于仰韶出土之陶器上印有布纹,则应用植物纤维(麻)以事纺织,当可确定无疑,而当时所用缝纫之骨针(bone neddles,各民族原始经济时均采用之)亦颇精巧。再就《禹贡》之所记载:九州之中青、徐、扬、荆、豫等州均产丝,则丝业在本期之末或已发生。《淮南子》云: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乃状织物之幼稚技术。

5.陶器。先民用火之初,“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礼记·内则》篇郑玄注),或加米于石之上,熟而食之(谯周《古史考》),后乃有陶。

陶原作,《说文解字》云:象手搏土缶之状。土器已烧者为瓦。(《说文解字》云:象土器已烧之形。)但搏器为陶乃后起之事,最后发生陶轮,器遂益臻对称匀净。陶器形式最初摹仿自然物,后则自创新型,后之瓷器即循陶器形制而踵事增华者。陶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发生,前经述及,仰韶期遗址中所出陶器,技术较前为大进步,品质尤美。其坚固、光滑、彩色、图案、坯薄,均为前代所不及。制陶时所用陶轮为斯业进展之一特征。此外如石锅、石爰等亦称精巧。考中国旧籍关于陶器不乏记载,如《韩非子》云:尧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十过篇》)。《淮南子》云:有虞氏用瓦棺。《广韵》云:神农作斧金陶冶。《说文解字》云:古昆吾作陶。《路史》云:黄帝命宁封为陶正。以上诸文足资参证。

6.居室及城堡。先民居住形式初为流动性构造,其在平原则幕天席地,其在山阜则架屋高树,冬夏住所构造亦有差别。旧籍所记之有巢架木,今已不悉其制,但近代新几尼亚土人于树上架方形屋,颇轩敞,可容多人,与地上无殊(见布珊《民族学画报》,Bushan Illustrierte Voelkerkunde),尚可仿佛其形制。及农业发达,居宅起一变化,其建筑较为固定而经久,其材料通常用泥和砂石混合,平原则用人工所范制之日光干燥砖(即土砖),近林则木板或编竹或芦苇而涂以泥土。此种居室构造虽简陋,但鳞次栉比,渐成村落与原始城堡。旧史屡言鲧作城郭(见《吴越春秋》《世本》《淮南子》),度鲧必为对土木工程有创作之人。自给经济(Selbstgenugsome)在根本上未必存在原始经济某部落,通常以劫掠战争赔偿惩罚等方式向他部落取得供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