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开发经济重心

深度开发经济重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于经济落后地域发生新的经济重心。倘由斯义以考察中国经济重心的深度开发,其意义将更为确切,更为重大。东晋南渡,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此为中国经济史上一大变局。原中国经济重心,汉以前多偏在北方,而以关中、河北、渤海为最重要,江淮之间次之。自兹以往,经济洪流普沛全国,迄于后世经济重心合纵连横,结节满布,有若蛛网,使国民经济渐向均匀发展,此乃中国经济深度开发全盘趋势之必然的归宿。

深度开发经济重心

五千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代有进展已如前述。纵然在某些时期国土偶蹙,然大体倾向进多退鲜,彰明较著。即当外族侵入中国之际,中华民族经济创化的伟大影响,亦未全部停息。兹更进一步观察经济重心的深度开发。所谓经济重心深度的开发,换言之,即经济重心之创建与演进。经济重心的创建其含义即指资本的蓄积、技术的传统、经济组织的强固基础、习俗思想的深厚陶冶等条件所形成的一种确定的经济优势。经济重心的演进即指经济范围的圆心向前移动。换言之,于经济落后地域发生新的经济重心。倘由斯义以考察中国经济重心的深度开发,其意义将更为确切,更为重大。

溯自夏代以前农业方始萌生,部族迁徙靡定,尔时经济行动依于自然因素的成分居多,故无长期固定的经济据点可言。迄于殷商则农业渐盛,劳动之作用加强,而以黄河及渭河流域农业奥区为其经济重心。

春秋迄于战国经济据点发生较多,散放斯广,史籍所记九州之冀、兖、青、扬、荆、梁、雍诸州,多产手工艺品及矿冶品。当时如东方之齐,控制渤海商业(渤海为当时的国际海,颇与欧洲中世纪波罗的海之位置相似)。临淄有人口四五十万。燕都之蓟,赵都之邯郸,魏都之大梁,韩都之阳翟,秦都栎邑与咸阳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巴蜀,楚都之郢、陈与寿春及东楚之吴越,南楚之衡山、九江、豫章、长沙、番禺均为工商业名都巨城。足见今日国内之水陆要冲当时已部分进入农工商业经济。

秦汉经济鼎盛,关中洛阳、河北、大梁、山东、巴蜀、江淮之间,财物殷阜,户口充盈。依汉代政府所置之铁官二十七郡,盐官四十郡,则知东至琅琊,西至龟兹,北至朔方,南至犍为,经济要区遍布海内,而对于西河上郡令居、轮台、渠犁、张掖一带边郡农业之发展,亦具有颇深之影响。

东晋南渡,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此为中国经济史上一大变局。原中国经济重心,汉以前多偏在北方,而以关中、河北、渤海为最重要,江淮之间次之。巴蜀界在西陲,号称天府之国,汉末大乱,形势渐变,三国时之吴乃积极向东南及西南经营,对南方大规模之开发已启其端。

晋室南渡,北方的生产因素,如资本、技术专家与优秀的艺工随衣冠以俱南(当时号称“衣冠南渡”),于是当日之会稽俨与昔之关中相埒,建康丹阳均为大邑。南方的农业与手工业商业遂获种种新成就,尔后北方经济由衰落而再建,南方经济则形成簇新的局面,于以构成南北两大经济主流的对峙。(www.daowen.com)

隋唐帝国经济依沟通南北之大运河系统而工商业愈呈恢廓,故当时中国优势经济同化边区经济的急进过程亦度越往古,海内富实,盛况空前。其沿边屯田,视汉尤广。中唐以后,北方大乱,客观上强化南北经济的接触与对流,促进江淮以南闽浙两江流域新经济重心之强化。盖当“安史之乱”,玄宗久留蜀中;黄巢之乱,僖宗居蜀亦达五年,蜀之经济遂为改观。五代南唐吴越对江南两浙之开发,较前代尤为深入。而王审知割据八闽时对闽之经济建设亦有足多,由是漳泉富饶,遂与江南并称。

宋元之间北方经济备受外族蹂躏,中国经济重心继续向南演进,自晋唐以来北方郡县(如豫州、兖州徐州等)随时代以俱减,南方郡县(如扬州荆州等)随时代以俱增,是以宋元以后南方经济重要性遂凌驾北方之上。

明清二代本部经济的深度开发可从各方面考察:在农业方面,明初本部垦耕田土面积约八百万亩,内田土各半,清代继之大概仍保持此项标准。惟水利及耕作方法较为进步,故土地价格为之上腾。对于边区农业的开发,西则改设新疆行省,东则设立东北三省,而西南苗疆,沿海岛屿台湾、琼崖、舟山群岛等,其经济地位亦日臻重要。在工商业方面,西方重商潮流东来,亚欧二洲因海道之便,经济往来由是日繁。而本国人民自动北向西伯利亚、南向南洋移植经营,亦为前代所未有。(地理学家认为交通因素,而山川则相反,但中国对于山之征服力量远在海之上,海上固多风波,而山中野兽瘴疠,视海为可畏,惟其距离较短耳。)

由斯而论,可见中国经济重心随时代而创建,随时代而演化。大抵殷周之间经济重心始偏西北,秦汉以还逐渐变动,自西徂东,自北而南。自兹以往,经济洪流普沛全国,迄于后世经济重心合纵连横,结节满布,有若蛛网,使国民经济渐向均匀发展,此乃中国经济深度开发全盘趋势之必然的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