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型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和长改革链,各个链条和环节是互相制约,互为因果。渐进性转型要求改革配套,使各个链条、环节在改革中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形成良性连锁作用,促进改革全方位联动。当然,现实的改革不会这样顺利,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是史无前例的,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弄清体制转换的客观规律,做到全方位改革的良好配套;特别是传统体制在变革中会形成复杂的利益格局,从而会给改革带来各种矛盾和阻力。可见,改革遇到难点,某些时期一些环节出现改革滞后,是难以避免的。一些环节改革的滞后,将影响改革的传递和整体推进,特别是中心环节改革的滞后,对体制转型的制约作用更加显著,甚至出现改革“卡壳”或胶着状态。在经济运行出现某种困难情况下,还会有“走回头路”的可能。因而,争取各个环节改革形成良性连锁反应和全方位联动,防止改革中出现“卡壳”,就成为保证渐进性改革顺利健康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
国有经济体系改革是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核心,企业改革又是整个国有经济体系改革的中心。渐进性的国有企业改革,由于:(1)它是由生产关系浅层次,例如由一般分配关系逐步深入,进入深层次的财产权关系,改革深化必然要触动产权,引起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由此牵动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而,改革越深化阻力也越大。(2)企业改革的深化涉及金融、财政、劳动、社会保障,要求体制各环节的改革配套进行。改革的有序全面推进,涉及诸多部门,政府职能转换更涉及原来的大政府体制下人数众多干部的转业和安置,显然这是一个艰难课题。因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面对的困难加大,在一定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出现进展缓慢和改革滞后局面是不奇怪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此启动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地说,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难关,由此推进全面的改革。改革的逐步深入——困难的增大——重点的突破——改革势头的重新启动和全面的推进,就是渐进性改革的辩证的进程。
中国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核心体制部分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尽管迈出了若干关键性的步子,但是改革在许多方面,面对着阻力而难以推进。更具体地说:(1)国有企业尚未完成向市场主体的转换;(2)完备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价格的市场形成和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健全;(3)银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只是迈出最初的一步;(4)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还受到条件的制约;(5)特别是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和实现政企分开,更是当前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尽管改革已进行了19年,但体制转型远未完成。(www.daowen.com)
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十分艰难和出现改革滞后,在我国体制转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萌芽于1979年的四川,1984年正式在全国拉开帷幕,改革迄今已进行了十多年,经历了多种试验,但是在机制转换上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总的来说,企业有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力,但微观活动尚未真正摆脱政府的干预;企业引入了激励机制,但还缺乏自我约束;企业已被迫面对市场,但仍然“一只眼睛盯着政府”。这样,企业仍然处在体制转换的中途。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迟缓和滞后,不仅仅影响银行、财政、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推进,而且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不仅包袱重,而且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必然表现出投资饥饿、消费亢进等畸形行为,它造成转轨时期经济的多样矛盾,带来经济运行中的“一放就涨”“一管就死”,通胀激化,特别是企业缺乏活力和自我调整能力,造成产品不对路和竞争力低下,使国有企业越发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无论是就渐进性改革所要求的体制各个环节良性连锁反应和全方位联动来说,或是从我国改革现实发展的要求来说,狠抓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攻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都是迫切需要的。
党的十五大,把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上全党的重要议事日程,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新的阐述,提出了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措施,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并且提出在三年内国有经济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的要求。十五大还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做出了部署。十五大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与理论魄力,制定了攻克难点,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十五大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又一次重要的政治启动,它将大大加快我国新旧体制模式的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