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人们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倡积极向上和文明高尚的思想、情操。总之,要在广大群众中努力灌输、培育进步思想意识,形成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支柱。
市场经济建立在物质利益原则之上,实行利益驱动和利益约束,是一种由主体的利益来调节的经济自动运行,可以说,市场体制构建于和依赖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因而公有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心,绝不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那种纯对私人利益的追求。社会主义企业中,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利益,即存在“益己”动机,而且关心企业集体利益,即存在“益企”动机(包括关心国家利益)。为了“益己”它必须“益企”,主动关心和搞好集体生产,而人们的“益企”动机和行为,也包括“益己”,即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也就是说,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体现了“益己”与“益公”的统一。以上的利益动机和思想观念已经不是书本上的说教,而是一种实际,它体现在中国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以及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职工行为中。可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提倡一种以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恰当安排和正确处理为内容的集体意识,而不是要重塑斯密描绘的经济人。
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和发芽、生根,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在现阶段,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况,它表现出多种观念的并存杂处。特别是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一场经济组织、活动、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由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一思想意识变革是积极的:(1)它首先改变了数十年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和思维模式,确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经济观念和思维方式,它启发和唤醒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积极创造与创新意识。人们可以看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亿万人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2)它进一步破除了几千年历史沉积起来的旧观念。15年来,依附于计划体制,根植于旧中国,千百年来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旧观念真正地土崩瓦解了,破旧的深刻意义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也有消极因素的引进和滋生。它表现为,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和在市场体制下获得强化,变本加厉的各种各样的西方观念也大规模地输入和迅速扩张。各种时髦的西方奢侈享乐方式,十分丑恶的腐朽生活方式和风气,也在一些领域蔓延开来。特别是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又借“观念更新”而迅速滋生。因此,市场化过程中也产生了某些领域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享乐主义,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造成无穷弊端,引起人际关系的“疏远化”“冷漠化”,成为高度文明社会的“不治之症”,这对我们应是前车之鉴。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果思想滑坡、风气败坏、生活腐化,即使经济上去了,也绝非社会真正的进步。特别是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习惯,若照搬过来,将对中国的经济条件与文化、风气传统下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突,并且产生涣散人心和破坏东方国家的社会凝聚机制的消极影响,从而不仅不利于缓解市场机制下的经济、社会矛盾,而且会加剧这一矛盾。
可见,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思想上,应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充分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包括西方文化的精华,而弃其糟粕,特别应坚持批判地吸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要珍视和吸取我国先贤梳理出来的人生观、道德观、哲学观等优秀文化遗产,由此来塑造和形成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健康的精神世界,来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www.daowen.com)
世界历史已经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观念、理论、思维的西化。二战后一些亚洲国家力图实现一种与本国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力图保持和培育一种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东方文化意识,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增强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凝聚力。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2)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观念,以更高更健康的主体思维和行为来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必将走出自己的道路。
【注释】
[1]原载《经济学家》199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