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治理整顿的四大负效应单纯地看成是紧缩过度造成的,要看到其深层的原因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运作的国营企业缺乏活力,企业缺乏适应市场自主经营、自动调整的机制。它在过旺的总需求的拉动下还能自我运行和扩张,而在不足的市场需求下缺乏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能力,市场已缺乏销路的产品不能及时进行结构调整,甚至照样生产不误;信贷紧,筹资成本高,但企业财务管理未能加强,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降不下来;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但企业的各种费用降不下来,甚至是“企业亏损,奖金照发”;一些亏损企业不具备扭亏为盈的条件,但仍由财政保着,而不能由市场作用加以淘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长期实行指令性生产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在传统的按照指令性计划的机制和习惯势力下,严重缺乏面向市场的经营观念,也缺乏适应市场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必要的经济条件,在订货不足,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反应迟钝,在较长时期内未能摆脱困境。可见,治理整顿的负效应和当前国营企业的困难,其最深的原因是企业未能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未能构建起能主动适应市场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1991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深入地分析了国营大中型企业困难的原因,指出了摆脱困难的出路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市场调节的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的改革的进程,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和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资料,人们更清楚地看见,那些改革步子大,放得开,出现了市场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经济领域——农村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乡镇企业——呈现出的经济活力,那些市场调节作用较充分的地区——深圳、广东、温州——经济旺盛的增长势头;人们也看见国营企业发展中的“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的现象。基于这些市场取向的改革的新鲜经验,再结合我国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的总结,那么人们就有充分理由把我国的新经济模式规定为市场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新体制,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这样的新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必然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概念也就合乎逻辑地被提出来,并作为新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一概念得以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及时地提出,是小平同志的功绩。(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