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的融合困境

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的融合困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一,改革起步后,会出现具有某种自主权而初步搞活的企业与发育不足的市场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人们去放开价格,发育要素市场,为企业创造自由游泳的市场环境。

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的融合困境

改革的任务,在于构建起:对市场上有充分适应性的企业,能在广泛的国民经济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市场体系,能充分发挥计划作用、自觉利用市场作用的经济调控体系。上述三项新体制的结构要素,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衡的。就企业来说,新型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行发展,具有充分活力的企业,企业的活动是由市场导向、启动,也是受市场制约的。市场活动是由国家依据计划要求而加以调控的,国家调控作用使自发性的市场作用体现出计划性。国家调控作用的发挥,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条件和杠杆的。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又是以企业具有适应市场的功能为条件的。可见,借助于企业自主、市场调节、国家调控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衡,形成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计划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完善的内在机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运行中既能充满活力,又能有序地和按比例地发展。以上三项经济组织的构建完成,意味着我国真正完成了由传统的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转换。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形成上述三方面组织结构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

第一,企业改革是改革的起点。它的任务是实现政企不分的传统企业体制向两权分离的法人企业体制的转换,这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但也是改革的基点。这一改革不仅因为无经验可循,而且会因为受到既有利益格局的牵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而难以深入发展,关键的问题是政企难以真正分开,企业难以真正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改革难以到位。

第二,企业的搞活与形成调节企业的市场环境应该同步。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发挥,是改革的更大难点。这是由于:(1)我国原来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传统深厚。(2)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妨碍了生产专业化和企业之间的交换。(3)长期以来实行的产品经济体制的行政性条块分割,难以一下子突破。(4)交通设施与运输工具的落后,也是交换经济难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以上情况,决定了统一的商品市场——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至于金融、劳务、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更需要有金融、劳动、工资、科技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特别是在我国条件下,作为市场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的价格改革,不可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综合以上情况,我国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带有渐进性,而在改革的初始阶段,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价格未理顺,加之企业改革未到位,因而,市场调节作用扭曲往往难以避免。

如果说,在一个市场发育成熟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作用,既发挥扩产效应又发挥限产和促进生产调整作用,那么,模式转换期,市场调节的扭曲,就表现为,一方面价格的扩产效应十分明显,例如价格放开和上涨,促进生产增长,特别是促使那些赢利大的企业竞相扩大规模,增加生产。另一方面,价格的抑制功能和促进转产的功能却十分薄弱。定价太低或是价格一时下降,企业对之却是反应呆滞,抑制生产和转产(产品调整和产业转换)进展缓慢,甚至继续扩大生产,这种价格机制的片面促扩产却不促限产和转产,使市场机制既带来一定的促进均衡的效果,也带来加剧不均衡的负效应。其具体表现就是人们说的:长线越长,短线越短。这种价格调节作用的不正常形式和扭曲,固然也与市场形成和价格改革的发展迟缓有关——例如价格改革犹豫不决,错过了时间和措施不恰当、比价长期不合理,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在新旧模式转换时期,人们只能使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正常形式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而不能指望完全避免上述市场作用的负效应。这种市场负效应,可以称为改革初始阶段的价格调节扭曲症,它是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阵痛”。(www.daowen.com)

第三,国家的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和调控功能的加强,对于改革的顺利发展和深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引进市场后经济活动中具有自发性,特别是改革初期市场调节突出的负效应,应该强化国家的调控功能,用计划把宏观经济和关键的经济领域管住,并借助于市场作用和经济手段来完善国家的调控。为此,必须处理好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两种调控方式的衔接和润滑更替,要在新的调控手段建立起来的条件下,放弃和改变原来的直接管理方式,避免仓促转换中出现“管理真空”。特别是要把搞活企业与放开价格的改革,置于国家能够调控的限度内,防止前者的“超前”和由此出现经济内在的失衡。

必须看到,引进市场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机制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克服的过程。其一,改革起步后,会出现具有某种自主权而初步搞活的企业与发育不足的市场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人们去放开价格,发育要素市场,为企业创造自由游泳的市场环境。其二,企业初步搞活和价格初步放开后,市场性的经济运行又会和传统的僵硬的国家计划管理发生矛盾,这又推动人们去减少和改变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其三,以上的矛盾的发展,最终导致市场调节下,企业活动的更鲜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家调控薄弱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改革过程中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是引进市场的改革的必然产物,其实质是市场机制与计划调节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固有的,只不过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如果人们把国家调控体系的创建放在重要地位,在加强国家调控前提下来设计与进行搞活企业和放开市场的改革,即在加强计划作用的前提下来进行引进市场机制的改革,上述微观活动的自发性和国家调控的矛盾,将处在被约束的形态。如果人们忽视了国家调控和计划调节作用,片面地搞活、放开,那么,引进市场后呈现出的微观经济活力将难以控制,而宏观经济也难以管住,就会出现经济失控,加剧结构失衡和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上述矛盾表现为激化形态。

以上对改革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的强化和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分析表明:(1)不能用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改革,期望改革中没有矛盾,完全地循序渐进,是不符合改革在矛盾中展开的机制的,何况改革是一个新事物,人们还缺乏经验,不可能不发生某些失误。(2)不能在引进市场的改革出现矛盾、表现出某些负效应时,就对改革产生疑虑,甚至想收缩市场,重新回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不能对改革中的矛盾听之任之,重复“搞活—失控—调整”的不断循环,而是要通过总结经验,建立起明确的思路,在加强国家调控作用下搞活和放开,在发挥计划的主导作用下引进和发挥市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