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机制:商品经济的调节器

市场机制:商品经济的调节器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是实现年生产与年消费均衡的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效应和供求→价格效应对商品经济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总量失衡进行自我校正,成为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契机。市场机制调节微观经济活动是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的相互作用,传递市场信号,诱导商品生产者做出决策来进行的。市场机制的调节是通过市场传递信号来进行的。

市场机制:商品经济的调节器

1.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任何一种物质运动都需要有调节机制来排除运动中所固有的矛盾,协调它的各个内在机构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通过物质生产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社会经济活动要顺利地和不断地进行,需要有生产与需要的均衡,也就是要使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适应于社会总需要(社会规定的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就要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种不同生产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甚至上层建筑部门),从而就需要有一种经济调节与控制的机制。我们可以看见,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农民家庭生产过程,也存在着这种经济调节与控制,如个体农民必须满足家庭的各种需要而将家庭总劳动自觉地分配于制造工具、耕种、纺织等方面,并且适应于家庭需要和生产状况而不断调整家庭经济活动。对于一个以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经济调节与控制就更是必要。经济调节机制的发展和强化,成为复杂的国民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契机。

社会经济调节是一种分配劳动、组织物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方式,它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社会经济调节的形式与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以前的自然经济中和商品经济产生以后有很大的不同。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经济调节采取了按照经济主体的需要而直接调节与控制生产的形式。而在商品经济形态下,适应社会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则是采取以市场机制为调节方式来实现的。

市场机制的调节或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价值范畴来制约和规范商品交换和调节商品的生产。由于价值是以价格为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调节也就采取市场价格调节形式。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围绕价值轴心的不断波动,来调节生产,协调各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的内在均衡。

在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引导社会生产从属于社会消费需求的导向功能。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给生产者提供信息,而且通过损益的机制,直接给生产活动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有效地推动着独立的生产者按照社会现实的消费需求来进行生产。例如,某一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大,由于有购买力的需求增大,市场价格就上升,在价格→供求效应发生作用下,就会有社会生产资源自动转移到这一特定生产领域,这一产品的生产就相应扩大。而当这一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由于有购买力的需求缩减,市场价格就降低,在价格→供求效应发挥作用下,就有社会生产资源向其他领域转移,这一产品的生产就相应地缩减。可见,市场机制成为一个十分有力的杠杆,推动着生产者去适应消费需求而生产。

第二,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功能。任何社会的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总是以总产品的生产与总消费之间的某种均衡为前提。如果年生产量大于消费量,就意味着存在生产过剩,反之就意味着存在生产不足和储备的丧失。因此,采用某种形式和机制来调节年总生产与年总消费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是实现年生产与年消费均衡的机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市场机制是以价格与供求的盲目和十分剧烈的变动为特征,市场机制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均衡,是在经常性的比例失调中进行的,但市场机制毕竟起着调节与均衡社会总量的重要作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效应和供求→价格效应对商品经济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总量失衡进行自我校正,成为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契机。

第三,合理分配生产资源的调节功能。为了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人们必须把各种生产资源(生产工具、自然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信息)分配和使用于多种多样的部门。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到高级形态,适应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产业部门的多样化和生产单位的专业化,生产资源的分配问题越是重要。生产资源的分配越是顺利,意味着数量众多、分工复杂的生产部门的多种多样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生产资源的分配越是合理,意味着那些最有效率的生产单位的需要优先得到满足,这是生产资源得到最经济的利用,实现时间经济节约——以最少的劳动取得最大使用效果的先决条件。在商品经济中,这种生产资源的分配是在市场机制中自发地实现的,价格→供求效应和供求→价格效应促使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产业和行业结构的形成。而且就同一生产部门来说,它通过企业间的竞争,淘汰落后的生产方法,鼓励先进生产方法的采用和推广,促使使用在这种产品生产中的部门总劳动被规定在社会必要劳动的范围内,实现时间的节约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2.市场机制的不足

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自发的经济调节机制,它的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着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机制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市场机制调节微观经济活动是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的相互作用,传递市场信号,诱导商品生产者做出决策来进行的。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处于“市场—企业”自动调节系统中的企业活动具有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的特征。当一个企业在接收市场信号迅速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时,它无法知道这同一市场信号会使其他商品生产者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样,在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活动扩张与缩小必然会出现过之与不及,从而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就是难以避免的。(www.daowen.com)

第二,市场信号的时滞和市场信号失真和传递失灵,常常造成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市场机制的调节是通过市场传递信号来进行的。在一个发育成熟的竞争性市场上,市场信号总的说来是比较灵敏地反映供求状况。但价格→供求反应或供求→价格反应往往有一个时间间隔,即时滞。这种时滞会导致生产者对市场需求做出错误决策,从而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符合。例如,在市场供给已经超过了需求的情况下,价格并不立即下降,甚至还会上涨,这样就会刺激供给增加,加大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另外,市场信号的传递也可能发生不灵或堵塞。在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不高的情况下,市场信号的传递失时或以偏概全,就会导致生产者的经营活动严重脱离需求。在经济文化不发达、交通不便、市场发育不全、信息往往失真和传递不灵的国家,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发生。

第三,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范围是有限的,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某些领域,它的调节作用十分微弱。例如,在国民经济中,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部门的生产,由于稀缺资源的供给有限,社会需求又很大,市场短缺的强度大,这些部门的生产就无法随价格的提高在短期内增加供给,这时市场机制调节生产使其适应需求的能力就受到极大限制。国民经济中一些生产周期长,所需资金投入多,投资风险大的部门,如尖端技术、新兴工业等,单纯靠市场发出供不应求的信号,很难把单个生产者即企业的投资吸引到这方面来。另外,国民经济中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福利设施的建设,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讲求,都是以满足社会偏好为目的,有一些部门本身就是非营利性的。而企业对市场机制调节的反应是从满足自身偏好即利润最大化出发的,因此在社会经济的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第四,市场机制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功能是短期的。市场机制是以企业追求局部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由它调节而达到的市场均衡是企业之间短期局部利益的均衡,因此,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很难使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做到有长远的预期性,符合全局需要和实现宏观国民经济有计划运行。而且,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总量和结构的均衡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往往要通过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通过生产盲目性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在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中才能实现。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市场机制的这种自动均衡功能将更加显得不足。

3.国家调控市场的出现

由于市场的上述缺陷,因而,市场调节机制从来带有二重性:它既带有制衡功能,又具有失衡作用。从根本上说,市场机制并不能消除市场活动的无政府状态,也不能克服商品性再生产内在的矛盾。由于它要通过市场价格的盲目波动和生产比例经常的破坏来实现某种暂时的均衡,因此它本身又是打破和导向新的生产和供求不平衡的力量。

市场调节机制的二重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最发达的市场(包括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的基础上,市场机制获得了最发达、最开放、最灵活、最有力的形式。它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起自动调整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发展独立的商品生产与经营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经济活动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深。由于不可克服和日益加深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与加剧再生产矛盾的作用是同时并进的。市场机制一方面暂时地自动实现供求平衡,使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生产资料的供给相适应,使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和消费品的供给相适应,但另一方面也起着加深、激化和促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作用,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经常出现价格的暴跌、生产急剧变动等不稳定现象。市场调节下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矛盾的尖锐化,是国家调控市场这一经济调节机制出现的原因。

国家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经济调控,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经济调节形式。在古代和中古的中国社会,专制主义的奴隶制国家或封建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维护城市正常经济生活和防止小农的破产和流徙,早就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生活。[14]这可以说是国家实行间接调节与控制的萌芽。

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与控制,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调节机制中出现的新现象。由于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自发性的市场机制固有的不足和缺陷,就表现得更加明显。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破了关于“市场机制完美无缺”的神话。在经济思想领域,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取代了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自动实现均衡的自由放任经济学理论。30年代罗斯福的“新政”,标志着政府干预经济,发挥调节经济职能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更通过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采取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和调节手段来补充和克服市场机制的紊乱和调节失灵。因此,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机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早期的自由放任和听任市场机制自发性的全面调节,转到政府干预经济,实行市场自动调节和国家借助于市场机制的间接调节与控制相结合。当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种复合的经济调节仍然是以市场的自动调节为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使国家对自发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有所增强,政府调节的介入,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在矛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然能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经济调节机制毕竟要从属于所有制和由所有制所决定的商品经济的性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盲目的和无政府的市场经济,这一经济的基本调节器是市场机制,资本主义政府采取的干预经济措施,使用的“计划手段”都不可能改变其经济主要由市场调节的性质,也不可能消除自发性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矛盾和缺陷。特别是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只能涉及生产关系的浅表领域,而不能涉及所有制和触犯资产者的根本利益。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形并不意味着所有制的变化,它不能消除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不能消除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可见,西方经济学家鼓吹的种种关于调节控制方式的变化,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加强和某些计划方法的引进,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调节”的和“有计划”的“理论”,都是毫无根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