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向这个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大难题。放活企业易出现经济失控、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而一旦实施紧缩政策,又容易出现“管死”“停滞”,影响经济发展。您看产生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刘诗白:十年改革,成绩巨大。但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曲折,曾几度发生经济过热,然后是调整,出现了放活—失控—紧缩的循环。这种状况的产生,有体制上的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旧的控制手段削弱了,新的控制手段一时还未形成,因而需求膨胀难以完全避免;但也有主观上的原因:这就是工作指导上的急于求成,在发展中追求高速度,在对企业实行放活中,未能充分注意综合配套,加紧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把微观“放活”和宏观“管住”结合起来。
记者: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把微观“放活”和宏观“管住”结合起来,认为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刘诗白:关键在于建立起适合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目前,迫切需要探索和使用宏观调控的新方法。为了压住猛烈的需求膨胀,采用行政手段“切一刀”,迫使经济降温,是必要的选择,但从根本上、从长远来看,行政手段并不能解决经济失控的问题,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实行商品经济必须搞活微观,赋予企业以自主经营权,让企业适应市场状况而发挥自主性与首创性,这就要实行市场调节。国家应通过调控市场手段,来引导企业,而不能采用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即使在目前,企业已实行承包和自主经营的情况下,行政手段的作用也不能估计过高。不分效益好坏、“一刀切”地紧缩信贷,其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有效供给的增加。可见,如果只停留在使用旧的一套控制与紧缩方法上,不能达到治理整顿的预期目标。(www.daowen.com)
记者:紧缩和调整本来应扶优汰劣,优化结构,限制那些严重浪费原材料、资源而效益低下的企业,但现在看来,由于行政控制很难摆脱人为因素和地方本位主义的影响,一些效益差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可以被地方保住。这是治理整顿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刘诗白:对。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工业发展速度回落,但乡镇企业回落的幅度较小。1~2月全民企业增长速度为8%,而乡镇企业仍以超过20%的速度在发展。这表明,由于现行的财政分灶吃饭和包干体制,各级地方政府与企业存在着共同利益关系,行政手段的使用,往往会服务于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会产生保护地方利益、保护那些低效多耗企业的行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前治理整顿中遇到的最大阻力,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理清思路,探寻新的调控方法,来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