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 推进商品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 推进商品经济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不重视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产品经济论思潮。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流通仍然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必要环节和积极反作用于生产的经济杠杆。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 推进商品经济发展

在当前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市场的性质、范围、结构、机制、规律和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部分)来说,对社会主义市场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基本上是生产理论加上分配理论,而缺乏市场理论。这种情况表明,对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未做出完整的科学概括。例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下定义时,就没有明确地将交换关系规定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斯大林实际上是主张限制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范围,否认价值规律对生产有调节作用,低估了商品流通对生产的作用。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不重视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产品经济论思潮。这种思潮也贯穿在我国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在这种思潮下,人们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的原则区别,存在着“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的种种糊涂观念。理论上的模糊引起政策上的失误。斯大林的这些论点与苏联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中对市场运用不够是不可分的。在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中,用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代替商品交换,实际上取消了生产资料市场,更谈不上利用市场的作用。在消费品生产中,商业部门的统购包销制度,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市场对生产的作用。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

只重视生产而轻视交换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表现。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关系时,明确地将它作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统一。[2]马克思在论述生产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总是又指出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特别是在研究商品经济时,更是重视分析生产与市场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更对市场流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资本论》第二卷就是专门分析资本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剩余价值分配的研究,也是紧密结合市场状况来展开的。经典作家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十分重视交换关系,这当然是着眼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特征的,但是抓住了商品经济一般的特点,因而这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列宁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4]既然社会主义经济的广泛领域(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存在商品性生产,因而就存在着广泛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体现了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体现了摆脱了剥削的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助与合作关系,与资本主义市场有原则的区别。这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市场的鲜明特征,首先是它的计划性,它是从属于国家计划调节的商品流通场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一些关键性商品的供销关系与价格,都要服从国家计划的指导与调节。它与资本主义市场流通的纯粹自发性质,价格的完全自由涨跌、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等情况,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商品流通也具有充分的机动灵活性,对商品流通的计划调节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能把市场管死。这就要求国家对市场的计划管理,必须立足于商品交换所固有的“同一价值规律”[5]的作用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上数十万种品类纷繁的商品的流通,要依靠国家通过价格政策,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的计划性与机动灵活性的结合。(www.daowen.com)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做到对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必须做到:(1)社会主义国家要给企业以进行购销活动的自主权力,使企业的购销活动,除了服从国家计划指导而外,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市场商品供求与价格的状况自行购销,要容许供货单位与需货单位直接见面,自行订立合同。这样就可以克服与避免供销完全听凭下达计划所难于避免的货不对路、产销脱节的状况,做到货畅其流。(2)国家要给企业以一定的进行议价的自主权力,要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具体条件与政治经济任务,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质与供求的状况,除了一部分重要商品实行计划固定价格而外,可对其他的商品实行价格浮动,使价格可以适应供求的状况,在一定幅度内有所机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实行固定价格时,由于价格机制不灵活,优质不优价,劣质不劣价,稀缺或滞销不及时调价所带来的一方面积压,而另一方面脱销的状况。充分发挥和利用价值规律对流通的调节作用,既能及时克服和缓和某些商品的供不应求,又能使过时与滞销的商品得到及时地处理,从而能更完善地实现市场商品供求的平衡。

商品生产与市场,是互相促进的。商品生产决定市场流通,但市场也不是消极的,它积极反作用于商品生产,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与商品生产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各个经济形态,存在着性质、范围、作用各不相同的市场。这些市场曾经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流通仍然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必要环节和积极反作用于生产的经济杠杆。社会主义市场的完善,必然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1)包罗了各种各样商品的发达的市场流通,从价值方面来说,它保证了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能够顺利地实现,并且通过市场机制使那些产品对路、经营好、质量高的企业能得到合理的物质利益,而使那些产品不对路、经营不好、质量低的企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样,市场就成为使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的经济杠杆,从而对生产起着指导、鼓励和限制作用,促进企业生产出越来越多价廉物美、丰富多彩的商品,促进生产与社会需要的一致。(2)完善的市场商品流通使企业能够可靠地和机动灵活地取得各种必要的生产资料,保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实现,避免市场流通不发达、不畅通和市场机制不灵活而必然出现的大量物资成为库存的浪费现象,使社会拥有的生产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于生产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果。(3)社会主义市场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情况下(通过保证计划价格适应价值变动而经常调整以及通过浮动价格下的市场价格机制)就使那些具有平均技术条件与经营水平,在产品中花费了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的企业,以收抵支并取得一般利润;那些具有更高的技术条件与经营水平,在产品中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耗费的企业,就能获得更多利润;而那些技术与经营落后、个别劳动耗费高于社会平均劳动耗费的企业,就得不到一般利润,甚至要发生亏损。这样,就会迫使和推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去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改进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归结起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对生产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必须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调整各个领域中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使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如果说生产与市场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在依靠市场作用,使社会生产力摆脱了自然经济的束缚而突飞猛进地发展,那么在生产与市场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市场来促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更加顺利和迅猛地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市场客观存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也还有消极的方面,并往往会引起生产的自发性。但是,只要人们深刻地研究与通晓社会主义市场的规律,特别是确立科学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方法,保证在经济工作中尽可能地做到熟练地掌握、驾驭与运用价值规律,人们完全可以趋利避害,化消极为积极,使市场充分有效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