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与县域治理的核心地位,古往今来举足轻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现有2862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县域经济的GDP占全国GDP56%以上。扭转当前经济逆势下滑势头,企稳止跌,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性进展。资源型县域发展依然面临一业独大,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层次”的目标任务。“补短板”,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产业链培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发展比较优势发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口。

1.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与县域治理的核心地位,古往今来举足轻重。史学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云:“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也!”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现有2862个。县级市370个、县1464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县域经济的GDP占全国GDP56%以上。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的大系统,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为一体,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为一体,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县域转型升级、提质增量、强县富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2.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交汇点。县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在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尤其在我们西部地区,大部分县域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都在70%以上,他们中的适龄劳动者大都从事着农产品生产、在乡镇企业中工作或就业于城镇及乡村的服务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导致乡村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县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确立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实施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侧应点的战略。特别要突出县城的发展建设,实施县城优先,使项目向县城集结、产业在县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放在县城,尽快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基地和载体。同时,也要强化中心镇的建设和规划,中心镇的建设一定要突出特色。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并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3.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转型升级,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扭转当前经济逆势下滑势头,企稳止跌,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性进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弯道超车,突破口在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一是要明确新时代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阻碍市县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县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能人带动”“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4.依靠科技创新,振兴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转型关键在科技创新。资源型县域发展依然面临一业独大,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转型企业的经济基础尚不稳固,历史遗留的矛盾问题仍未完全破解,转型进程正处于突破提升期。科技创新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在县域。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不懈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才能稳定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发展要借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之力。电商扶贫是成县精准脱贫的成功经验。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借桥过路(贴牌),借助外力,借用外脑,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5.县域发展靠产业,产业集约靠企业,企业壮大靠产品,产品畅销靠品牌,品牌塑造靠文化。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品牌兴农强县”战略。品牌兴农战略必须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消费者口口相传即品牌。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从仿造(贴牌)到制造到创造(品牌)的转变,通过“品牌兴农”,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补齐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知名品牌,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打破“多收了三五斗”的魔咒。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诸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通过创名牌、强龙头、建基地,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真正让农民富、农村兴、农业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www.daowen.com)

6.县域经济发展,园区经济是新引擎。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尽快实现园区与高等级道路的互联通达,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益。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精准性,实现园区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积极引进专业团队、金融机构入驻园区,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全国“百强县”发展模式各具特色,诸如,外资拉动型模式:苏、粤、浙、鲁作为县域经济的四个强省,累计吸引外资数额也正好居于全国前四位,从中涌现出的外资拉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最为引人注目。大都市带动型模式:即有较多的“百强县”围绕在大都市周围,呈“卫星状”分布,例如,在上海周边集中了昆山、太仓、嘉善,广州周边集中了顺德、南海、高明增城杭州周边集中了萧山、余杭、德清临安等。这些县(市、区)通过积极发挥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都市经济的“捆绑式”发展。大企业集团型模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并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百强县”状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制造和品牌效益,培育了科龙、美的、容声、万家乐等诸多知名的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集群型模式:在“百强县”名单中,浙江占据了30多个席位。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群,“一村(乡)一品”“一乡(县)一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曾是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描述。例如,诸暨市,以大唐袜业而著称。大唐袜业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乡镇、120多个村连片发展,现有上万家家庭企业、十几万人从事袜业生产,年产袜子60亿双,年产值120多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正是这些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浙江县域经济的群体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模式:全国“百强县”名单中,农业大县并不占有优势。但跻身“百强”的山东省的农业大县的经验说明,依靠农业产业化开发,也是强县富民的重要出路。具体地说,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第一,培植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第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三,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集中集团集群产业化发展是趋势。工业园区是推动县域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推进器”和“增长极”。在县域经济发展方略与路径选择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五大理念为宗旨,强化园区市场化经营运作水平,健全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让园区“提档升格”。围绕主导产业科学构建产业体系,延长园区产业链条,引导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发挥园区经济的引擎功能,走“补链、延链、强链、集群发展”“产业链招商”之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7.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和民有资本,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希望在民营、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资”。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要让民营经济去占领、去发展,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与新上项目相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上的项目,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它们控股;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关系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涉及哪个领域,都要同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要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着力改善投资营商环境,营造“亲商、尊商、爱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放开、放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壮大实体经济促进创业就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8.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在新时代,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主要任务是转化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并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工业向生产经营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规划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先导,县域内外的优势资源都应以此为轴心进行配置。项目建设就要以一个区域内外最优化配置的资源,集中投向本地对全局有重要带动的骨干项目工程,并能较快形成先进生产力。在新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当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整体发展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