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择哈萨克斯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发布地点,就是要立足中亚这个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将各个国家的通道打开,便利经贸往来。如果说中亚是中国西出的主要大门,那么哈萨克斯坦就是中国西出中亚的主要大门。在中国与中亚3300多公里的边界中,中哈边界占到了1780多公里,而且多是在交通地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中国面向中亚的10个一类陆路口岸中,有7个通向哈萨克斯坦。中国已经开通的连接中亚的两条铁路都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出境,同时,从中亚到中国的两条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也都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入境。由此看,哈萨克斯坦是现代丝绸之路的通衢要道。
广义的中亚是“东到蒙古国东境和内蒙古东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西北地区;西起里海,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北达西伯利亚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带。”
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西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其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以下分别简称“哈、乌、吉、土、塔)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占据着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万,毗邻中国西北地区,其中哈、吉、塔三国与中国共同边境线总长度达3309公里。经过独立(1991年)后近20年的发展,中亚国家经济逐步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逐步健全,中亚五国有望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哈、乌、土三国石油远景储量达300多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30多万亿立方米,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哈、乌、吉、塔四国的煤炭探明储量达220多亿吨。各国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储量也非常丰富。哈境内矿藏有90多种,已探明的黑色、有色、稀有和贵重金属矿床超过500处;乌已探明矿产品有100多种,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地3000余处;吉境内发现各类矿产地2000多处,探明储量的有色矿产有金、钨、锡、汞、锑、铁等;塔境内发现400多个矿带,探明有铅、锌、钼、铋、金、银等贵重金属。哈、乌两国黄金储量分别为1900吨和2100吨,居世界第九位和第四位,吉黄金储量368吨。哈钨矿储量约为90万吨,占世界储量50%,铬矿、铀矿储量分别为4亿吨和150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乌铜矿、铀矿储量分别为39亿吨和5.5万吨,居世界第十位和第七位。吉拥有较为丰富的汞、锑等有色金属矿藏,汞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0%,锑产量世界第三位。塔、吉两国还拥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水力、水电资源。塔水力资源蕴藏量527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拥有量75393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水资源开发不足5%。吉水资源蕴藏量500亿立方米,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三位,人均拥有量9615立方米,水资源开发部分不足10%,塔、吉两国的水电发展潜力巨大。
表1 中国和中亚五国基本情况(2012年)一览表
(根据IMF、WB和维基百科最新资料整理)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传统友好关系健康顺利发展,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富有成果。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双边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21世纪这条人类文明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丝路商道将再创新辉煌,为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福各国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大。保持高层互访的势头,通过双边和多边会晤增强政治互信。在国际组织中保持密切的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合作顺利开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总理会晤以及国防、安全、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会议按计划如期成功举行,这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观察员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外贸额继续增长,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成果。安全合作有新举措。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国家举行了国防部长会议和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在军事合作、司法合作和反恐方面达成新的共识。多次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有了新进展。人文合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中国扩大了招收中亚国家留学生的名额;中国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开办了第三所孔子学院;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举办中亚艺术节;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中国电影周等。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承认学历工作也取得进展,这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合作。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具有互补性。经济互补性,可以分为市场互补性与经济技术互补性两种类型,正是由于这两种经济互补性的存在,使得双方都有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愿望:前者是双方贸易往来的前提,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互通有无;而后者则为双方产业合作提供巨大空间,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取长补短。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也是源于双方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可以开展互补性合作的领域很多,最重要的是工业类、农牧类、资源类、生态类、环保类及旅游类领域的合作。(www.daowen.com)
(1)工业合作,双方工业在应用技术上有较多的合作空间,这些工业主要有电力工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造纸业和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等等。
(2)农牧业合作,主要包括棉花、粮食等对双方都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资源搜集、品种与种子审定、良种繁育与推广、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保护以及节水灌溉、改进畜群结构、草场改良、家禽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等方面。
(3)资源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能源类、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矿产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由于双方都是资源富集区,这一领域的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实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生态、环保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对双方影响都很大的核废料、工业废料、取暖废料等在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干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的治理与研究。
(5)旅游合作,中国西部和中亚国家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由于地域相连,又有共同的古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双方发展“东联西出”和“西联东出”的旅游业存在广泛的基础。
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从中亚五国方面来看,虽然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不能与中东地区相比,但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集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独立后的中亚五国都将油气资源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积极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但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区,四周被陆地包围,没有出海口。因此要获得出口通道或出海口,与世界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目前,中亚的油气管道几乎全部依赖俄罗斯,而俄罗斯利用这一垄断优势收取高额的过境费,中亚国家需寻找其他合作伙伴,以保证其能源出口安全。中国是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向东流动的必经之地,并有可能将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与中亚连接,同时中国本身又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一特点对中亚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上述背景下,可以说,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形成了国家利益的互补,也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积极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相关国家达成了一些能源合作框架协议,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已有具体的合作。一方面,从1997年6月开始,随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参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被称为“世纪合同”的中哈原油管道于2005年年底建成。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向东经过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和阿塔苏,最终到达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中哈石油管道不仅使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更趋便利,石油输送不经过第三国,也不用铁路和油轮运输,安全系数高,而且也将改变中亚国家在石油出口方面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局面。哈萨克斯坦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出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
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石油合作方面涉及的领域不多、深度不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琪,2007):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大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压力构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威胁。美国和日本等国从全球战略和自身能源安全利益出发积极介入这一地区,试图控制里海及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权,强化自己在该地区能源争夺战中的地位,以牵制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第二,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安全形势十分脆弱,影响了双方的能源合作。里海是中亚地区多民族、多种信仰的交汇地带,民族、宗教问题凸显,危机四伏,各种争端时有发生,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十分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程。第三,由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如技术、投资、规范、协调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