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匈奴分裂后的交通阻碍与边防困境

丝绸之路:匈奴分裂后的交通阻碍与边防困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建武二十四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造成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仍据北疆,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域诸国,阻碍中西交通。地处中原地区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必经孔道,是丝绸之路上贯通东西的交通主动脉,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的边防要地。

丝绸之路:匈奴分裂后的交通阻碍与边防困境

1.丝绸之路中介商(地带)——匈奴(统辖区)

匈奴,是丝绸之路史上除了塞种人之外,第一个对丝绸之路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古代草原民族。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匈奴将其周围的部落统一在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下,当时甘肃西部和新疆部分地区都属匈奴的势力范围,匈奴单于把新疆地区分给日逐王统辖,统治中心在北疆,并设“僮仆都尉”统治南疆各族人民。据有关史料记载,匈奴与汉族汉文帝时就开始互通“关市”。贾谊《新书·匈奴》中记载:“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则胡人著于长城下矣”。《史记·匈奴列传》说:“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武帝时,匈奴“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后来,汉匈之间发生军事冲突,与匈奴一度中断和亲,但互相间的物资交流始终没有中断。汉武帝即位后,从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经过带有几次决定性的战役,才把匈奴赶至大漠以北。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迫于压力,率部降汉,汉王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统辖新疆地区的最高长官,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当时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天山南北麓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乌孙、葱岭地区的天雷、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天山北麓部分地区仍属匈奴占据。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南移近塞,并遣子入侍,新疆全境才统属西汉王朝。

东汉初年,匈奴统治者利用内地发生战争的机会,与北方彭宠等割据势力勾结,不断到内地进行骚扰。然而,在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造成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仍据北疆,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域诸国,阻碍中西交通。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政府利用北匈奴内部矛盾,大规模出击,连年大破匈奴于漠南及新疆东部。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率部西迁,经中亚远至欧洲。因此,匈奴在与汉不断斗争、接触以及西迁活动中,对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

匈奴还可能通过西域间接地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交换和贸易。这从漠北匈奴墓葬中发现的大批丝织物可佐证。如诺颜山6号墓出土的外椁壁上,有两幅刺绣品,其中一幅刺绣工艺十分精巧,据前苏联考古学家认为,刺绣品中的人物,和里海北岸出土的斯基泰人的金银器皿及陶器上的人物完全一样,这说明斯基泰人和属斯基泰人体系的萨尔马特人,已把希腊式的和巴克达利亚式的工艺品,经由中亚西亚传到了匈奴。

匈奴不仅与汉族之间有交换往来关系,与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一定的贸易交换关系。《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汉既班四条,后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匈奴以故事遣使者责乌桓税,匈奴人民妇女欲贾贩者皆随往焉。”这就是说匈奴贵族不仅要向乌桓勒索皮布税,而且允许匈奴人与乌桓人之间进行贸易。另外,匈奴与羌族间也有通商贸易关系。《后汉书·孔奋传》载,如建武八年(公元32年),孔奋避兵河西,为姑臧(今甘肃武威)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美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可见姑臧一地成为匈奴与羌、汉各民族贸易的中心,在那里每天交易四次,人货殷繁。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匈奴不断西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将耿夔、任尚击溃后,即率部向西遁逃。经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康居(今锡尔河下游)、阿兰(即蔡国,今里海北岸顿河领域)等国,于公元374年开始向欧洲入侵,先后征服了日耳曼部落的东西哥特国和北部的日耳曼人。至公元434年,匈奴的边疆“东起咸海,西至莱茵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其后又扩张到西至大西洋岸,南至多瑙河流域。因此,匈奴的西迁虽带有军事性的入侵和掠夺性质,但在客观上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匈奴作为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秦汉以来,与中原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逐渐加强,他们把中原的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通过游牧方式,贩运和交换到西域及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成为我国丝绸贸易的中介商或过渡带,对中西间的贸易交流至关重要。

2.河西四郡的设置——贸易走廊的形成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到甘新交界处,介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之间,因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的统称)之间,呈东南—西北带状走向,被形象地称为河西走廊,东西长达130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处中原地区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必经孔道,是丝绸之路上贯通东西的交通主动脉,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的边防要地。

河西走廊优越的农牧条件,加之处于咽喉孔道的特殊地理位置,贸易走廊拓通之后,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交流荟萃,东方来的汉族、党项族满族,北方蒙古高原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来的羌族、吐谷浑吐蕃等族,西方来的昭武九姓和其他民族,以及从这里西去的塞种、乌孙、月氏等族,都汇聚于此,增强了各民族往来、交流和融合,也是历代各方政权的必争之地,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使之成为民族融合历史大舞台。

公元前3世纪末,河西为月氏、乌孙游牧之地,后来月氏赶走乌孙占据了河西。

图3 早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引自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

图4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起来,月氏又被匈奴迫走。匈奴控制了河西,并徙浑邪、休屠、折兰、卢胡等七八个王部至河西,这样河西便成了匈奴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沟通西域、控制青海羌族的据点,在战略上对西汉王朝形成西、北两面包围逼近的态势,对京师长安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时,西汉王朝经济恢复,国力强大,为求边境安宁,对匈奴实行军事抗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骑兵万余入侵上谷(治所,今河北怀来东南),武帝命霍去病陇西,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胭脂山),入匈奴境千余里,大破匈奴,俘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攻至祁连山,俘匈奴部众3万余人,河西匈奴贵族损失惨重,这年秋天,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4万降汉,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河套地区,建立五个属国。从此“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汉书·张骞传》)。汉武帝遂在河西移民屯田、列亭,障设烽燧,置都尉,驻戍卒,逐步设立郡县,加强对河西的统治。(www.daowen.com)

汉代河西四郡的建置,最初仅建酒泉一郡(即公元前115年),《汉书·晁错传》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因交通增繁,商贾往来,士民移徙,于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后,别置敦煌、张掖二郡(《汉书·武帝纪》载:“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武威此时尚属张掖,于元凤以后,地节二至三年始置之(《汉书·地理志》)。所以,河西四郡的建置,经历了武、昭、宣三帝,历时五十多年,足见西汉政府经营河西之艰难。河西四郡的设置,移民实边,屯田开发,打开通往西域的交通,畅通贸易走廊,不仅巩固了西汉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而且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以致到了唐玄宗时河西走廊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资治通鉴》卷216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3.张骞凿空之行——丝绸之路始通西域

据史籍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执政后,一心想打败宿敌匈奴。当汉武帝听说匈奴击败河西地区的大月氏,将其王头颅做成饮器,大月氏被迫西迁,一直图谋复仇雪耻的故事后,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联合的盟友,就制定了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战略。想派人前去联络,这项联络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必须穿越匈奴的占领区。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公开招募使者,一位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西北)人张骞以“郎”的身份应募并委以重任。“郎”本是一种或因出身,或因入粟,或因上书言事所授预备性官职,根据其能力、功劳,可以随时迁转为正式官吏。于是,他率领一支100余人的队伍,以堂邑氏的胡人奴隶甘父为向导出使大月氏,向着凶险莫测的西域出发。

西域是汉人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泛称,即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目前将葱岭以东的新疆广大地区称狭义西域,而将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北非均列入广义西域范畴

张骞一行从长安出发,出陇西经河西时,不幸被匈奴所俘虏,而且送至单于帐下。匈奴单于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因此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羁留10年。张骞虽在当地娶妻生子,但他始终秉持汉节,不忘使命,后来伺机逃脱,继续西行。张骞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因为天山和昆仑山融雪滋润,分布着许多绿洲,以大小不等的绿洲集团,形成了三十六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即昆仑山北麓,有楼兰(即罗布泊附近的鄯善)、婼羌、且末、于阗、莎车、疏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即天山南麓,有姑师(后分为前后车师)、尉犁、焉耆、龟兹、温宿、姑墨等国。各国亦农亦牧,出产五谷葡萄石榴,用苜蓿喂养名马。诸国均受匈奴控制,匈奴在焉耆设僮仆都尉,“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张骞一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冒险西行,克服重重困难,在不见人烟时,靠“射禽兽给食”,终于越过葱岭,到达大宛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宛国王早听说“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了张骞,十分高兴,问张骞要去哪里。张骞请大宛国王指点去大月氏人居地的道路,大宛国王即派人送张骞去大月氏人所在的康居(即今哈萨克斯坦东南)。大月氏人在其王被匈奴杀害后,立王后为王,通过战争使大夏(一指贵霜帝国,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一带)臣服,便在大夏国内以统治者身份长住下来,大夏国土地肥沃,没有外敌侵扰,大月氏人在这里生活安宁,乐不思返,已无报仇、夺回河西走廊之心,无意与汉共击匈奴。张骞在大夏(阿姆河畔)逗留一年多,始终不得大月氏人同意夹击匈奴的许诺,张骞无奈,只好在公元前128年东行返国。在归途中张骞改走南道以避匈奴,从羌地通过,因羌人受匈奴的影响,当张骞入羌后又被拘留1年,后因匈奴内乱,张骞等才侥幸逃离,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与他在匈奴所娶胡妻以及堂邑父返回汉都长安,这支中国政府首次派往西域的代表团,100余人中仅两人得以生还。旅行的艰难,可想而知。

张骞根据沿途的耳闻目睹,向朝廷详细介绍了匈奴内部的情况,以及大月氏、乌孙及其周边诸国的地理、人口、物产、交通、气候、风土人情、经济、文化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这个报告后来成为《史记·大宛列传》的主要素材之一。除此之外,张骞在大夏时曾见到过四川邛州所出的竹杖和蜀布(一种细麻布),得知自蜀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此他向汉武帝报告说:“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汉武帝想这也许是一条去西域的捷径,于是让张骞由西南出使大夏。张骞率人出发,到达了宜宾,又沿澜沧江南下到了昆明,探路十多次,费时1年多,不过,无法克服原始丛林与毒虫瘴气的困难,终于无功而返。

图5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自百度图库)

公元前123年,张骞曾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他曾在河西地区生活,“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对汉军的胜利起了作用,因功而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21年张骞又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因迟误军期被免为庶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准备发起与匈奴决定胜负的大战役,除了令卫青、霍去病各率大军,两路出击外,还不断询问各方面的情况。于是,张骞提出“断匈奴右臂”的著名策略。他说乌孙国迁至伊犁河谷地后,力量增强,匈奴曾“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是一支可以联合的力量。张骞建议“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重视,促使汉武帝有了“张中国之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的宏伟战略。

公元前119年汉与匈奴大战获胜后不久,张骞便以中郎将身份,率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规模巨大,使臣每人备两匹马,携牛羊数万头,所带金币丝绸价值“数千巨万”,而且使臣中许多人具有持节副使的身份,可以代替张骞去西域各国。张骞到了乌孙国,劝乌孙王东返河西,未获成功。但其所带副使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西域诸国,实际是对西域各地一次大规模的宣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长安,乌孙王派了数十名使者,携数十匹好马随张骞到汉地观光。从此,西汉政府与西域各国之间有了不断的政府间的往来,通西域成了西汉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与西域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了极大的发展,西汉使者曾抵安息(伊朗)、犁靬(古罗马所属埃及亚历山大城)、身毒(印度)、奄蔡(今咸海与里海之间)、条支(今伊拉克境)等国。《史记·大宛列传》载:“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根其国,其国乃以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使通于汉矣。”说明张骞通西域后,汉与乌孙的关系得到了加强。武帝及成帝时,罽宾也多次遣使贡献“欲通货市贾,以献为名。”(《汉书·西域传》)。至此以后,汉与西域贸易之路畅通,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来长安通商通使者“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使者多十余辈,少者五六辈”,他们到不同的地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史记·大宛列传》)。这种友好往来,从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上是名扬千古的创举,因此,中国史书称之为“凿空之行”。张骞西行所走过的道路,即从西汉国都长安出发,或由凤翔至秦州(今甘肃天水)过陇西至金城(今甘肃兰州)上河西走廊,或由陕西彬县越六盘山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入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经过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敦煌,出阳关或玉门关,或沿昆仑山北麓,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善鄯(古楼兰)、婼羌(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50里废墟)、于阗(今新疆和田)到疏勒(今新疆喀什);或沿天山南麓,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焉耆(今新疆库尔勒)、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南)、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到疏勒,再由疏勒越葱岭,到大宛,或由大宛去安息、条支、大秦、犁靬,或由大宛去康居,南下身毒;便被称为最具代表性的“丝绸之路”。张骞作为丝绸之路上伟大的探险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凿空之行,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