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1—10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和相关数据显示,全省投资、工业等关键指标继续下滑,企稳止跌的动能微弱,拉动增长的引力还未形成。透析原因,甘肃经济逆势下行的“病灶”表现为八大症状:
其一,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都属资源依赖型又面临“三去”供给侧结构改革,且效益递减,可持续发展乏力。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有16个布局在甘肃,先后建成了兰州石化、金川有色、白银有色、酒泉钢铁等一批大型重化工业,也造就了一个个新型工业化城市——兰州市西固区、金昌市、白银市、嘉峪关市等,这些老工业传统产业支撑甘肃发展六十多年。以兰州石化为例,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60年风雨兼程,产能达到1000万吨。但市场经济大潮,淹没了它。由于远离市场,市场半径有限,加之前几年甘肃交通瓶颈约束,它怎么也抵不过湛江的2000万吨、广西的2000万吨以及全国遍地上马的石油化工的竞争和挤压。飞天牌、骆驼牌等全国知名品牌也被别人取而代之,再也支撑不了甘肃昔日的辉煌。酒泉钢铁连续亏损、金川有色长期不景气、白银有色也勉强度日,甘肃的四大金刚、四大支柱不倒也歪。诸如此类的资源依赖型产业还有:玉门石油、长庆石油、厂坝铅锌矿、西北铜加工以及所有甘肃的煤炭化工企业都走到了转型升级的生死关头,面临关、停、并、转的阵痛。加之甘肃国企改革不到位,换牌不换人、换牌不换机制、换牌不换生机、换汤不换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未能建立。如此,企业不景气的连锁反应就爆发了,产业链上的反应传递到矿区、市区、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同频共振。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弱了、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减了、民间资本投资软了,“蝴蝶效应”不知不觉在甘肃发生了,加之人人皆知的原因,甘肃的营商环境一天天恶化了。表现在今天的经济指数上就出现逆势下行,背道而驰。
其二,最要命的根源是甘肃自“十五”计划到“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规划,缺乏在国家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总盘子中占主导地位或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远离了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轨迹,在产业分工雁阵中掉队了,在产业链溢出效益中掉了链子。甘肃产业布局脱离国家乃至世界产业转移的链条,形成一个个孤岛,缺乏“一头大象周边有一群小狗”的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低,缺乏韧性,风一吹即摆且倒;缺乏“国家大项目”支撑,难怪投资、工业等关键指标继续下滑,表现为今天的经济整体逆势下行。
其三,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潜力。表现为主导产业欠主导缺乏产业链条,优势产业没优势缺乏规模效应,龙头企业难抬头缺乏带动辐射,特色产品无品牌难以产生品牌效应。
其四,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高科技产业规模化效应没有发挥带动作用。甘肃的战略通道和交通枢纽功能发挥不足,根本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全国发展,通道经济培育基本空白,现代物流业严重落后于全国;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功能发挥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号称“陆上三峡”的风、光电新能源效益没有发挥,甚至出现“风车停摆”弃风弃电的尴尬局面,投资效益发挥不充分,投资企业难以生存,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制约;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没有引领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全国产业制高点,仍然处在全国产业链低端,仍属于“原字号”低端,加之产业链延伸和科技研发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优势。日积月累,慢慢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吞噬。
其五,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没有做大做强做优做名,优势产业没优势。国家给甘肃的定位之一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甘肃乃全国最大的种子产区、第三大马铃薯产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国六大牧场之一,等等。但没有发展和培育与之相匹配的龙头企业或品牌企业。缺乏像正大、双汇、同仁堂、修正药业、蒙牛等闻名全国的品牌或龙头企业,因此,无法带动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时时挨打,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甘肃,“旧毡帽朋友们”常常“多收了三五斗”。省委书记卖土豆、市委书记卖苹果、县委书记卖核桃就成了新闻和亮点,但缺乏按照经济规律、产业规律、市场规律发展经济、培育产业、培养市场的集体智慧和组织土壤。
其六,争取了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几大“金字招牌”没有真正发光发亮,未能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许多牌子,诸如,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州新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等等。回顾审视,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其七,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新兴业态发展不充分,龙头带动不足。作为服务业龙头的旅游业,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增长极。作为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富集度名列全国前列,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国家排不上号,全国文化产业百强企业中甘肃没有一家入围。曾经和甘肃相当的贵州省,2016年的旅游人数就超过2.4亿人次,甘肃望尘莫及。仅此一点,就知道甘肃为什么被人家甩到后面。难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了。
其八,甘肃发展关键在人,尤其在官。甘肃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后发优势不容否认。甘肃要发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或观念、或意识、或态度、或文化、或行为、或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发展的内因。正如费孝通先生曾经批评的“外人看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潜意识”,即传统“集体意识和共同文化”在作怪。
针对上述“病症”,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症下药,就甘肃2018年及今后三年工作建议如下: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的战略部署,结合甘肃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灵魂深处闹革命”。开展一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对标落实八个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甘肃发展”的主题讨论学习,从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真正解决人“为”的问题,释放“官”产力。
二是,集中发力,打好组合拳,统筹规划未来三年的精准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甘肃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着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举全省之力,集中实施乡村道路硬化绿化工程。争取三年内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彻底根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让甘肃农村有大变化。只有3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积极大胆创新投资模式,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ABS(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方式,或借鉴浦东开发中“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四分开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助力甘肃发展。
甘肃全省以76个县测算,估计需要800亿~1000亿元投资。统筹协调,整合资金,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联动,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会迎刃而解,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会实现。(www.daowen.com)
三是,规划实施“生态立省、生态强省”战略。基于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可替代”性,建议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甘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生态立省,给国家以示范,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一要成立甘肃省生态保护管理委员会,由省委书记或省长兼任主任委员,统筹协调相关事宜;二要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尽快将甘肃自然生态价值货币化,构建生态清单大数据库,有利于自然资产产权制度的构建和操作;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退耕还林还草的长效机制,巩固(已有成果)、提高(补偿标准)、扩大(退还区域);四要进行农牧民身份置换试点,探索生态屏障区生态脱贫新模式;五要培育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六要探索“以电代薪”模式既可解决生态屏障区民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又能解决“陆上三峡”风车“停摆”的尴尬困局;七要以人才培训为平台,专题研讨,凝聚共识,破除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等制约生态保护发展的人为因素及体制机制障碍。
四是,实施“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中期评估,全面提升甘肃工业现代化水平,重构甘肃现代工业体系,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回头看,再落实。按照“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对规划中“依托100家具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16条技术先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链、36个省级以上循环经济开发区”等发展现状和完成任务情况再做一次摸底调查,若按照规划,真正落实达标,会给力甘肃转型升级,现代版甘肃工业体系也会构建,中国循环经济第一省也会名副其实。通过中期评估,查漏补缺,修正完善,
建立全省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组建“循环经济研究应用中心”,建立循环经济科研基金,加快构筑集技术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五是,发挥甘肃“战略通道、交通枢纽”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打造“一带一路”甘肃国际自由贸易陆港。兰州地处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交通枢纽地位不言而喻。学习借鉴上海洋山港经验,举全省之力,将中川机场空港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三家打包”,统筹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甘肃国际自由贸易陆港。首先,成立甘肃国际自由贸易陆港建设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统一协调解决国际自由贸易陆港建设中涉及国家和省级、地市各个层面的沟通协调问题;其次,打好组合拳,在省政府层面尽快研究出台支持加快建设甘肃国际自由贸易陆港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三要集中发力补短板,多措并举,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铁(路)、公(路)、机(航空)物流无缝连接,提升物流效率和便捷度;四要着力招大(商)引强(企),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譬如,可以与上海洋山港合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船出海、借桥上路”,建设智能化国际陆港,积极努力申请亚投行、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甘肃国际自由贸易陆港开设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借力发展”,适时申报自贸区或国际自贸陆港,增强竞争力,培育增长极。使之真正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窗口。
组织力量研究规划一批构建甘肃新型工业体系和新经济体系的重大项目和战略工程。
1.加快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和建议。
2.发挥优势、加快开放,建设遗产廊道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国际旅游走廊。
3.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甘肃战略性新型产业产业链。
4.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打造千亿元中医药产业园区。
5.优化空间布局,联合共建黄河上游民族经济兰(州)西(宁)银(川)自贸区。
[1]原载《咨政建言》,201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