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遗产廊道:旅游一体化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遗产廊道:旅游一体化创新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产廊道”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创新的对策建议:第一,旅游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构建新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一是创新景区管理机制,在国家层面组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协调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协调“遗产廊道”区域内的文化保护管理和旅游统筹开发,统筹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宣传推荐和景区管理服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遗产廊道:旅游一体化创新

丝绸之路”的历史源远流长。学术界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南宇认为:“丝绸之路”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马耀峰在《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合作与开发》一文中在分析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跨地域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可行性;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即“政府主导型”合作、“点—轴”式发展合作、“增长极”发展合作、“核心—边缘”发展合作、区域分层开发合作、跨越式发展合作和产品创新合作等战略。梁雪松博士在其著作《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中,以系统论理论、区域旅游空间演化的相关理论、遗产廊道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王辉、杨兆萍根据对新疆与中亚具体合作地域主导因素初步判别,提出新疆与中亚旅游合作类型主要有:“资源+资源”整合型(RR型)、“经济+资源”驱动型(ER型)、“经济+空港”驱动型(EA型)和沿边需求型(BD型)等。杨阿莉针对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经营,使得旅游生态环境面临困境,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问题,指出从生态保护视角认真研究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优化与升级刻不容缓。提出实施以生态旅游为“根”、文化旅游为“魂”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类型,制定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应的优化策略。

世界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阶段,开始进入跨区域协同与竞争的阶段。在新常态语境中,对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理论和战略模式进一步做深度梳理和审视,跨界思维、跨界创新,用互联网思维,培育新业态,提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水平。探索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廊道资源的整合重组,区域协同(搭便车)合作,构建六个一体化的互联互通模式;谋划“一路三线四区(段)”的“大丝路、大环线”,以著名旅游品牌(5A景区、点)为龙头,辐射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整体升级,打造中国西北角知名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的引擎和增长极。

基于遗产廊道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创新研究,从跨学科方法论出发,以系统论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生态学理论、区域旅游空间演化理论、点—轴空间结构模式和城市群地域结构递嬗规律和遗产廊道理论等为指导,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大背景为共同情景,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纽带,游客为中心,基于群体(人)—文化—行为(旅游)的共生演化逻辑,在共通意义基础上的沟通交流、协同行动及分工、集聚,构建点轴理论基础上的中心城市(景点)与分工网络(景区)共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各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结合内陆外围地区的发展特征,以及市场机制、基于集聚—分工的产业与空间共生演化规律、模块网络化这一全球新兴生产组织方式的运作原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要分国际、省际、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旅游品牌景区(点)四个层面,梳理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区域特征和发展取向;运用互联互通使内陆中心城市旅游景点(区)与广阔的国际市场相连接,并以客源市场为支撑,实现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升级扩容,最终目标是实现“遗产廊道”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

基于“遗产廊道”的广阔背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一条“红线”,连接丝绸之路的空间区域及城市分布的四大重点板块:黄河流域——丝绸之路东段文化旅游圈(包括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圈(包括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介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之间);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西段旅游圈(包括新疆地区的沙漠绿洲地带,即三山两盆地,北部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和其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南部的昆仑山);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文化旅游圈(主要包括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祁连山南麓和柴达木盆地等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依托资源禀赋特色,逐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遗产廊道”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创新,要运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念阐释和梳理丝绸之路旅游业合作开发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围绕“一路(丝绸之路)三线(航空、公路、铁路)四区(段)(陕洛起始段、甘宁青黄金段、新疆桥梁段、中亚异域段)”的总体战略构想,实施“一体化”创新措施,着重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世界知名国际品牌,构建“大丝路、大环线”格局、培育“西部大旅游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立体网络”和国内外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创新研究是基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丝绸之路”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发与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等一系列重要背景下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发展、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资金的筹措等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进行研究和梳理。“遗产廊道”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创新的对策建议:(www.daowen.com)

第一,旅游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构建新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经济全球化促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是大势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地域、空间、体制障碍,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在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大背景下,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以“遗产廊道”资源为纽带,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一是创新景区管理机制,在国家层面组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协调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协调“遗产廊道”区域内的文化保护管理和旅游统筹开发,统筹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宣传推荐和景区管理服务。二是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禀赋要素,组建具有品牌带动作用和要素整合功能的旅游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全域旅游一体化。三是创新资本融通机制,设立“遗产廊道”旅游发展基金,用于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一体化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引导奖励、人才培养等。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多元投资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一套协同政策体系、一个合作共赢机制、一个共建信息平台,一个资金融通中心,一个产业链系统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第二,构建“大丝路、大环线”旅游格局,形成六个一体化的市场运营体系。按照“规划一体化、沿丝绸之路旅游要素配置一体化、服务设施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机制一体化,客源市场、目的地包装一体化”发展目标,成立区域性文化旅游集团。通过点—轴空间联动、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网络化布局,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由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旅游城市或旅游目的地组成的联系密切、分工合理、结构紧凑的旅游区域,构建“大丝路、大环线”格局,培育“西部大旅游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立体网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国际化、多元化、集团化、一体化。树立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提升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着重打造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品牌。

第三,跨界融合,跨界创新,打造一体化旅游产业链。以一体化创新为驱动,在旅游产业链培育中突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跨界融合,发挥“互联网+”优势,培育新业态,增加有效供给,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建立“互联网+”式旅游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二维码扫描等互联网新技术,将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文化旅游的特色、魅力和品牌推介出去。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游客通过“扫一扫”、“点一点”、“晒一晒”的简单操作,即可知晓景点、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资讯,实现“掌上旅游”全覆盖的“互联网+”效果。

第四,参照海南国际旅游岛模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国际旅游走廊”,使之成为中国西部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成立“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旅游集团公司”,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强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带”,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大国际旅游环线计划。使河西走廊的“金(昌)—武(威)—张(掖)—酒(泉)、嘉(嘉峪关)—敦(煌)”等绿洲城市相呼应,发挥串点成线、以线促面的效应,做大做强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为品牌的现代旅游产业。推动河西走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增长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示范带动区。

第五,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合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绿色生态国际旅游走廊。充分利用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现有的风电产能1100万千瓦,光伏产能600万千瓦的新能源存量,合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绿色能源综合利用转化基地,打造河西走廊绿色生态环保的国际旅游走廊。依托充足的清洁能源沿千里河西走廊建设若干个新能源汽车自驾营地,在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国际旅游走廊上、布局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吸引5000万的境内外游客、消化1000万千瓦的新能源。如此,既可以解决河西走廊新能源产能转化率低——“陆上三峡”风车“停摆”的尴尬困局,也可将兰州新区的电动汽车生产线扩能提升,可引进特斯拉电动汽车生产线,建西部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发挥甘肃兰州汽车产业链的已有优势,弥补甘肃没有品牌汽车生产线的缺憾,也可全面提升河西走廊旅游形象,突出河西走廊旅游特色,使之真正成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河西走廊国际旅游走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