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粮食生产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总体供不应求的局面并存;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当前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覆盖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体制创新和人才培育等内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借鉴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一)采取多样化补偿方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针对日本国内水稻过剩、旱作物短缺的局势,近年来日本取消了稻米的价格变动补偿以及按面积固定补偿政策,陆续推出了水田活用计划以及旱作物价格补贴政策,旨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日本的农业种植补偿方式多样化,不同的农产品质量补贴标准不同。此外,补贴还与农民的生产行为挂钩,对种养循环一体化和轮作等生态行为给予补贴。近年来,针对3大主粮库存过高和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等问题,中国也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但相对于日本的补偿方式较为单一,补贴标准仅基于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建议参考日本的经验,建立与农产品种类、质量以及农民的耕作行为均挂钩的多样化补偿方式,激励农民可持续的耕作行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生态优先,注重乡村建设、农业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日本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开发活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期,会对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详细调查,在咨询有关专家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对禁止开发区域进行划定,在可进行开发区域也会制定保护方案,保护和维持河流、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中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乡村的多功能性,乡村不仅具有提供农产品的功能,还具有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应立足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借鉴日本的经验,首先对待开发的村落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详细调查,在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划定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以及设定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开发方案。
(三)成立“中心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辐射附近村落
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外,还采用合并村镇和建立新城的方法,以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主要依靠前者。目前,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与此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等问题,有些村庄的人口不足百人,若村村均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无疑会浪费大量财政资源。因此,可借鉴日本的经验,优先选择交通便利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落成立“中心村”,开展商业、医疗、教育和环境治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与周边村落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使其公共服务辐射周边村落。(www.daowen.com)
(四)发挥妇女老人的主体力量,培育农业农村的新生力量
目前,中国农村也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农业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等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妇女和老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课程培训、设置资金资助项目和发明轻巧的农业生产工具等,充分发挥该类群体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培育新生力量,通过在高校设计农业相关课程和组织宣讲活动,让年轻人改变对农业的传统偏见,发掘现代农业的魅力。通过设置农业培训资金资助计划、新进农民补贴计划和农业创业补助计划等,引导年轻人将农业相关行业作为职业选择。
(五)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经过20年的努力,日本城乡收入差距的快速缩小与日本强大的基层组织不无关系,日本成立了农业委员会、农协等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组织,其网络遍布全国,扮演着农地流转管理、农产品供销和代表农业界为政府建言等重要角色,农业组织的存在对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以及政治话语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同样面临着经营规模分散,农产品市场产销中间环节过多,农民缺乏议价能力和话语权等问题。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试点实践创新农村治理体系,在组织形式上,可设立政府引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统一制定组织规则,通过推广地产地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食育教育、加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宣传和保护等手段,提高农民地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世界农业》2018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