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一节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物流网络。
第二节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现精准化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
第三节 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专栏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一)“两区”建管护
率先在“两区”建立精准化建设、管护、管理和支持制度,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体系,建立生产责任与精准化补贴相挂钩的管理制度。(www.daowen.com)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
(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动装备、品种、栽培及经营规模、信息化技术等集成配套,构建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四)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农业
制定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纲要。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能农机,推进电子化交易。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改造升级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
(五)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
在粮食物流重点线路、重要节点以及重要进出口粮食物流节点,新建或完善一批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重点支持多功能一体化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以及铁路散粮运输和港口散粮运输系统建设。改造建设一批区域骨干粮油应急配送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