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银行控股公司的正反面效应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银行控股公司的正反面效应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事情,对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将接受美联储等机构更加严厉的监管。但用一体两面的思维思考,更为严格的监管表象下也暗含着便利,摩根士丹利、高盛可以通过美联储银行贴现窗口进行新一轮的融资。它们能够永久获得向美联储紧急贷款的资格,从而大大降低资金流动的危险,反而能够促使摩根士丹利、高盛更好地运作资本,占据合并、收购的战略高地。

1933年,经历了长达四年经济萧条的美国,出台了一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法案。该法案有一条法律是“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服务”。基于此,1935年9月5日,原本是JP摩根大通公司投资部门的摩根士丹利被作为投资银行在纽约成立,同时JP摩根大通公司进行内部调整,转型成为一家纯商业银行

摩根士丹利,在财经界素有“大摩”之称,其业务范围囊括投资银行、证券、投资管理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性金融服务公司。

高盛于1869年由德国移民美国的马库斯·戈德曼建立,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历史最悠久且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银行主要是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以及金融服务,其客户涵盖私营企业、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具有相当丰富的金融市场知识和国际资本运作能力。

2008年9月22日,对于美国金融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而言,都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美国的两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被美联储正式批准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投资理论在这一日被拉开序幕。

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事情,对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将接受美联储等机构更加严厉的监管。

比如闻名的高盛“欺诈门”事件。2010年7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状告高盛证券欺诈,指控他们误导、欺诈投资者。高盛作为美国四大投行之一,是美国执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资本运作的打手,而美国却能对高盛痛下杀手,起诉高盛,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美国政府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的决心,高盛撞在枪口上,美国政府当然要杀鸡儆猴。

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两大投行的发展,束缚了它们资本运作的步伐。但用一体两面的思维思考,更为严格的监管表象下也暗含着便利,摩根士丹利、高盛可以通过美联储银行贴现窗口进行新一轮的融资。它们能够永久获得向美联储紧急贷款的资格,从而大大降低资金流动的危险,反而能够促使摩根士丹利、高盛更好地运作资本,占据合并、收购的战略高地。(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这一措施改变了美国监管机制的职权架构。美联储几乎对美国所有的金融公司都拥有了监管权。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绝对不是单个能量的聚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美国的金融业

如此介绍美国这个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产生过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钱、金融、资本在汩汩流动,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金权掌握世界的命脉,那么擅用金权的就是一种思维—投行思维。

【投行思维航标】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其崛起的时间往往并不成正比。

美国从成立到崛起,再到世界霸主,不过短短二百余年,但其无论是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是面临国民储备空虚,都能够将这些当作经济上升的台阶,金融实力大踏步前进。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能够在“众人皆醉”的情况下保持独醒的状态,虽然行为不够磊落,但结果令人兴奋;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具备了寻找机会和开拓机会的投行思维,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在美国这个霸主身上看到了投行思维的力量,那么在一无所有的岛国新加坡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历程中,更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无穷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