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的现代设施、城建风格、市容市貌的格调等。城市文化的品位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文化设施的投入。比如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广场的设计、文化传统的弘扬、城市悠久历史的保存与发现等等。有的城市推出了文化夜市,如杭州的武林广场交响音乐会、大连中山广场的钢琴音乐会、名作名画欣赏会等等。
城市的文化品位不在于城市多大、楼房多高,主要在于整个城市的文化功能如何。比如城市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设施是否齐全、现代化,能否为市民带来益处,是否能增添市民的生活情趣,能否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这些设施犹如城市的两肺,保障城市人呼吸畅通,这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心。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这些公益事业的投资和建设,美化城市的同时可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赞许和信任,既照亮了自己,又照亮了他人。一个有前瞻性的社会组织,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一)正确思想的宣传作用
公益广告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广告形式,它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因此思想性非常重要。就是说,传达什么样的观念才能产生积极作用并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是确立广告的主题核心问题。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出发,公益广告宣传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向人们传播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针对学校存在浪费粮食、乱扔饭菜的现象,出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公益广告,教育学生爱惜粮食。再比如汶川地震中“心系灾区,爱心相随”“危难时刻伸援手,地震无情人有情”等公益广告的宣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抚慰人心的社会文化作用,它们以播撒爱心、传递温情的方式,以细腻的情感感化每一个心灵,弘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宣传社会文明、社会公德,用伦理道德教育全民大众的文化。
(二)伦理规范的引导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后退。这种现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建构。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公益广告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宣传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引导、规劝、警示等多种方式影响大众,唤起社会良知,提倡社会公德。比如校园里“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薪火相传,尊师重教”“诚信—人生的通行证”等广告引导学生培养勤学、尊师、诚信的传统美德。确实,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深地影响大众,尤其是对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奠定良好基础。
(三)减轻灾害的警示作用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获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自然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对于个人来说,生理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人就有获得安全、互爱、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当今社会存在的危害国家、危害他人、危害环境等不良现象,如吸毒、环境污染、家庭暴力、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公益广告就充分发挥了警示作用,以此唤醒大众的良知或提出某种警示。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友善的态度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相处,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www.daowen.com)
(四)语言艺术的感染作用
公益广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成功的公益广告在让大众接受广告宣传内容的同时接受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笔者以为,公益广告语言的感染作用体现如下。
1.人文感情的感染作用
有人说,公益广告是一个铸心工程。不少公益广告用艺术性的语言渲染了浓浓的人文关爱与人间真情,以情感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忘情桂林山水,不忘交通安全”“比献出的血更宝贵的是你的真情”等公益广告,语言中就渗透着一种滋润大众心灵的营养,激发了大众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大众倍感亲切,促进人们对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行反思。
2.语言美感的熏陶作用
美学家席勒说:“只有审美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美感建立在个人的心中”。例如,“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简洁有力的语言突出了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主题。“警钟长鸣好处多,万里行车一路歌”,颇有韵律的广告语朗朗上口,意味无穷。“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温馨提醒人们花草树木也有生命,规劝人们切莫充当无情杀手。“顺‘便’冲水”使用双关手法,让人忍俊不禁又心领神会,文明用厕。总之,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含蓄风趣的广告语言会给人一种美感,一方面吸引、感染大众,实现心理认同并建构其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