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仍然不高,文化市场不够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不能得到较好满足。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但仍有近1/3的村尚未建立文化活动室。只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网络文化服务,丰富内涵,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服务延伸,促进公共文化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形成规模更大、成本更低、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少地方文化供给渠道不畅、文化产品不对路的情况,建立各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供需对接平台,制定供需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更精准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充实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引导鼓励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乡镇和有条件的乡村设立分馆,推动服务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广播电台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为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www.daowen.com)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把农民群众“要文化”和上级部门单位“送文化”相匹配,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运用文化进乡村、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小分队演出、文化志愿服务等载体,把更多的优秀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活动送到农民群众中间。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服务广大民众。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