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各地生态振兴:实施举措透视

各地生态振兴:实施举措透视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河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各项任务夯实落地。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中长期保护规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养、限捕、禁养、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各地生态振兴:实施举措透视

(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1.保护土地资源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制定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办法,加快建设省内指标调剂平台,利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2.保护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河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各项任务夯实落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明晰农业水权,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力度。

(二)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减量控害生产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推进废旧地膜、微灌材料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广秸秆还田、深松、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粪污还田推进力度。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三)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

1.治理土壤污染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工作。

2.加强水污染防治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鼓励支持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促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护。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排污口监管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开展河湖连通和疏浚清淤,对各类纳污坑塘和河渠进行专项整治。

3.“厕所革命”与治理生活垃圾

实施粪污治理推进工程,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农户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提升、制度建设、长效管理五大行动,完善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4.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以农村“四旁”绿化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四)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编制乡村风貌整体设计和乡村风貌建设技术导则,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提升农房单体设计水平,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避免千村一面。大力开展村街硬化、村庄绿化、街巷亮化,保护古树名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整治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

(五)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体制,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探索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依法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www.daowen.com)

(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海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1.田园生态系统

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业生态发展的平衡性,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沿河、沿湖、沿路、沿海造林绿化及农田生态林网建设。

3.湿地生态系统

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有效遏制自然湿地萎缩和河湖生态功能下降趋势。

4.生物多样性系统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七)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陆域和海域,开展水土保持、自然植被恢复、物种保护、清除人类建设痕迹和影响工作,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中长期保护规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养、限捕、禁养、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

(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开展农业生态保护与受益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渔业、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有偿使用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实行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等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管理与服务。

(九)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进一步盘活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对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占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人工商品林采伐和运输管理,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取得林地经营权,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补助政策,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用评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