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新时代传习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孝善教育,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开展农村诚信建设专项治理,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与现代传播载体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文化与产业共促共荣的良好局面。
1.弘扬农耕文明
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进濒危优秀农耕文化抢救工程,建设农耕文化示范区,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2.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树名木、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加大地方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弘扬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合理适度利用,扶持发展民族民俗和乡村记忆博物馆。
3.传承民间文化
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体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推动创作具有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书画、影视、戏曲、曲艺、文学等文化作品。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1.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行动,加强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www.daowen.com)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群众,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移风易俗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节,利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民俗、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1.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时代新风,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遏制封建迷信,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2.树立文明新风
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突出党员干部带头,以党风带民风、淳乡风,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其亲属、朋友及身边群众反对铺张浪费。强化群众自我教育管理,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乡村风尚。
3.改变婚丧嫁娶观念
提升婚丧嫁娶简约庄重的仪式感,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厚养薄葬,文明办丧,深入开展殡葬改革试点,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治理农村散埋乱葬。
(五)建设乡村文化队伍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扶持发展农村广场舞队、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加大对农村文体团队的投入,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六)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村精气神。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用好村规民约、乡风评议等载体,推行乡风文明指数测评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