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各地区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各地区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各地区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耕地保护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确保耕地保有量。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土壤生态水平,培肥地力,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

2.保障粮食安全

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区。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强化技术和模式攻关,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食新品种,推进粮食绿色生产。

3.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作物,稳步扩大“粮改饲”面积,形成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高效作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智慧农业大棚。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做大设施花卉、设施果树产业,推广林菌、林药、林草、林茶、林菜、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奶业健康发展,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种养模式。

(二)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

1.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围绕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效、节本、智能化农机装备,促进机械化向产前产后延伸,培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2.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开展农业大数据应用,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加快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三)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1.建立农业科技化发展体制

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制机制,围绕提质增效需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创新、现代农机装备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融合跨界技术等重点领域研发项目。

3.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强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大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集成,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多管齐下引进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匹配、资金资助等方式,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4.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创办农业科研机构,加快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完善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动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农科教产学研联盟,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推广模式。

5.强化重大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

深入实施国家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高效低耗低成本、绿色生态循环新技术。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加强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遥控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和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效安全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立足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广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应用。

(四)促进小农户连接现代化农业

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型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1.推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主体衔接

积极培育和规范建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农户功能。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生产节本增效。推动群体发展型规模经营,实施产业兴村强乡行动,促进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引导小农从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生产向集中连片的群体化生产转变,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发展联合协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

2.大力扶持小农户

加大对小农户生产的政策扶持,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加强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小农户抗风险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分级备案、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1.促进农业升级转型(www.daowen.com)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

2.促进农业“接二”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

3.促进农业“连三”

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加快农产品储藏、运输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提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和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提高农家乐旅游人次和营业收入。深入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开发农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4.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旅一体化综合体建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以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提高农民增值收益。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深化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县制试点示范,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区,试点示范县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搭建产业融合平台

鼓励支持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建设,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强化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推进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使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六)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安全化、品牌化

1.推动农产品标准化

健全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全链条标准体系,创建农业领域标准。加快农业生产、林业、水利、畜牧、渔业、粮食流通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基础标准制定,积极创建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以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家庭农场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三品一标”认证。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果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

2.提高农产品质量

全面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全域推进食品安全市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打造食品安全放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落实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深入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和农村食品安全提升行动。

3.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鼓励开发生产高效、低风险、低残留农药,加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防控水平。

4.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推进“三品一标”示范县、镇、村创建。做大做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分层级、类别,突出地理信息和企业信息,以公用背书品牌为引领,带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跟进,完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外向型和优质安全发展,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组织实施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

(七)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1.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推动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在推动和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搭建农产品出口交易平台,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赴境外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

2.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支持农垦企业率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到国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优先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区。推动企业“抱团出海”,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加强重要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3.强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载体建设水平。加强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重点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优化农产品进口结构和来源渠道,适度增加紧缺农产品进口。

4.实施开放型农业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农业对外招商项目库,加大专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高端人才。对企业到国外从事农业开发等海外投资项目,给予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保费全额支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知名展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