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后:循环农业理论: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效率

优化后:循环农业理论: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效率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循环农业理论“循环农业”一词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渊源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复合农业有相似之处,其思路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应用。循环农业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内涵式发展,提倡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优化后:循环农业理论: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效率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并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梯度范围。对于生物群落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主要是指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包括气候适宜性、土壤适宜性和水分适宜性等。但对于一些半人工或人工生态系统而言,还应考虑其经济适宜性、技术适宜性和社会文化适宜性等。生态适宜性是我们进行现代农业布局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是其最好的体现。每个区域都有最适宜的特色乡土产品,这种适宜性是在综合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是无法替代或效仿的。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力布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适宜性,是否具有适合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否则会本末倒置。

(二)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或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环境承载力也会发生改变,具有调控性的特点。(www.daowen.com)

环境承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生态指标,对农业过度开发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适度规模,这也是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中要考虑的问题。环境承载力理论为现代农业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确定适宜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规划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从而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协调发展的状态。

(三)循环农业理论

“循环农业”一词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渊源是美国经济学波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循环农业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经济学。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复合农业有相似之处,其思路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应用。循环农业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内涵式发展,提倡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经济增长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在外延发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内涵,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改造传统农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提高水、光、土地、化肥等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促进农业各子系统的循环与高效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