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探析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内部各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二是农业与其他涉农产业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受农产品需求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农业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探析

(一)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von Thunen)著《关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从区域地租出发阐明了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着重强调了农产品产地到市场距离这一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他把假设的孤立国由近到远划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事实上,目前许多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生产布局仍可以找到杜能“农业圈”的影子,如近郊的蔬菜、奶蛋等鲜活农产品,远郊的粮食、畜牧、林业等。在进行农业发展研究时,首先要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在经典区位论的指导下,可以综合、全面地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经济、交通、空间、文化社会等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

(二)农业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超优分布”规律作用下的地区生产专业化,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另一方面,区域分工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自身对本区不生产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参与分工的地域受时间距离的缩短而越来越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专业化、更加细致和科学的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www.daowen.com)

农业区域分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都是基于充分的自我条件分析和长远的市场预测定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现代农业区域分工的必然趋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内部各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二是农业与其他涉农产业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农业产业结构受农产品需求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农业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种植业比例的下降,畜牧业渔业的比重上升,粮食作物的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比例上升,农业提供农产品的单一需求转变为休闲、教育、社会、生态等多种需求;随着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必须提高加工水平,加大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适应工商业和服务的需要;耕作与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化工和材料技术进步、农业信息化和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农产品结构的演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