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天赋高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多换业务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输出决策的质量,与选人、团队文化和培训方法有关,科学的产品方法可以总结成五个词:逻辑、同理心、经验、异见、数据。有一些更依赖个人,有一些取决于挑选,有一些更容易培训,还有一些需要公司建立特定的团队文化。
前面三个词跟人有关,你找的那个人,如果有逻辑,有同理心,有某个领域的经验,他的输出决策质量肯定会更高。虽然异见和数据也跟人的性格、能力和积累有一些关系,但更依赖于公司的文化和培训方法。
前面三点是快速在脑子打磨想法的过程,后面两点则是长周期、低频地打磨产品的过程。
逻 辑
所谓有逻辑,首先是能区分事实。过程要严谨,才叫有逻辑,如果你跟一个人说话,发现他下结论的前提、论据不严谨,最好不要用。或者至少可以指出他的问题,看他能不能认识到。
我经常在内部说一句话:结论可以错,逻辑不能错。如果逻辑错了,这件事情最后出错,你就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有时候逻辑有小逻辑和大逻辑之分。比如,现在外面下雨了,你的餐厅有一份外卖要送,愿意出去的送餐员却少了,除非你加钱,这是小逻辑。但是从大的逻辑来说,下雨天别人家不送外卖(除非加钱),如果你愿意照常派送,可能一单亏了两块钱,但这个用户记住了你,可能他以后的五单、十单都从你这里买。
逻辑可以从不同维度思考,但是只要大家讲逻辑,至少讲道理,事情就比较好办。讲事实、讲道理就是逻辑的价值。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不论是面向用户,还是在内部跟不同的部门之间沟通时,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同理心特别强的人很少,但是不要找那些同理心明显不足的人。
不管什么业务,做大之后都需要考虑多边关系,当你要做一个产品或者修改一个策略时,要提前思考参与其中的人谁会反对,谁会赞成,这样就容易推动规则的调整和利益的分配。产品设计本质上就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除了先天的微小差异,同理心很大程度上可以后天训练。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亲自实践,去体验自己的产品。你用自己产品的次数越多,就越能看懂用户的反馈。由于用户一定是基于某个微观场景使用产品或者服务,而这种微观场景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本质上,用户价值只能基于单人、单次的场景去判断。那么如何在大量并发性需求出现时判断用户价值,进行换位思考?这需要足够大的用户样本量,通过多角度的亲历,了解用户的需求。
就打车来说,如果我天天都打豪华车,那我就理解不了打快车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我天天只在北京体验,就理解不了某个小城市或者郊区用户的痛点和想法。另外,还需要代入心态,把自己当成某一类用户去体验和思考。
经 验
有些人可能在逻辑、同理心方面的天赋没那么高,但是经验丰富,这样的人在相同的领域也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但是,我认为经验是阅读、经历、思考三位一体的,哪一块板最短,经验的水平就在哪里。
工作年限只是经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从中悟出东西才叫有经验。
我指的阅读,是广义的阅读,看书、看电影、逛论坛、聊天、上课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当然,阅读完了还得去思考。
所谓思考,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去了解和发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因为除了少数场景外,经验很难简单复制。
所以,在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实践。因为一个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这个时候你从哪里招与之相关的有经验的产品经理?
面对一个纷繁复杂、永远变化、信息不确定的世界,以自身有限的认知去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
异 见
决策难免有盲点,因此公司还是要建立平等沟通的文化。理论上,做产品首先是发散的过程,然后是收敛的过程。
平等沟通,就是鼓励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见。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特别鼓励提出否定性意见,让人能够在某个观点得到好评的同时,敢于质疑。
我估计每个公司的文化里面都包含了平等,而实际上,如果领导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只是提出一堆补充性意见,虽然看上去很民主、很平等,但还不够。否定性意见才是真正的异见,只有足够多的异见,才能让这个决策的质量在千锤百炼后得到提高。
此外,平等沟通的文化,能够让团队广泛参与,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更容易达成共识,提高执行效率。
同时,平等沟通的文化依赖于公司的综合实力,其中的重要一条是人才的平均水准要到位。如果在一个团队里面只有一大堆水平差的人,大家都没有思考能力,哪怕进行民主大会也讨论不出有价值的东西。
数 据
数据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引擎,是能兜底的,能用数据做决定的那些事,大多数时候不见得很费劲,但是数据驱动也有它的缺陷。
首先,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做AB测试。
其次,如果每一件事都要做AB测试,很多事就做不了,容易形成依赖或者导致产品经理有目的地去挑选项目。
最后,数据认知有限,只能反映过去,无法预知未来。
当一个项目进入正常化,驶入高速公路的时候,强推数据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找方向的时候,还是一味强调数据驱动可能就不行了。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使用数据时做出判断,哪些事情用数据驱动成本会很高,哪些事情的数据只能作为部分参考。
因此,招聘永远是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当然,对于一些资质不算特别突出的产品经理,去数据驱动型公司是最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因为输出质量更有保证。但是,对于天赋高的人,我建议不要长期待在这样的公司。
因为数据驱动型公司是按特定的业务找人,而我认为天赋高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多换业务。如果长时间只做一个业务,学到的经验和思考很快就会有边际效应。
只有在换领域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原来的经验、理论在新领域,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才能思考它们的共性及差异性分别是什么。长此以往,你对每一个领域都会越来越清楚,对共性和差异会想得越来越透,经验自然就上升成理论了。
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我选产品经理很简单,通过以下四个必选项:逻辑、同理心、产品心、产品经理基础。
我把逻辑分成四部分:理科逻辑、深度思考、视野、批判精神。
所谓理科逻辑,就是对事实的辨识能力,能识别基本的逻辑链因果关系。基本上好一点学校里的理工科学生有相当比例的人都有不错的理科逻辑。
深度思考,就是能思考事物本质。对于同一件事,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的评论可能就跟别人不一样。对经历过的事,他能总结得比别人更多;对没经历过的事,他的观点也不一样,能看得更透。
视野,一是见多识广,二是思维的开放性,三是思维的发散性。有良好视野的人更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增加成功率。
批判精神是既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自我否定,才能自我迭代。否定别人就是敢提出否定性意见,这样才更容易把一个想法、一个决策进行千锤百炼,提高它的准确率。这一点是我们的成长体系中不鼓励的东西,所以特别稀缺,在此要单独列出来。
把逻辑分成以上四项,是因为产品经理一定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来研究用户的。在学校里,我们学的是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设计题目时,已经假设给予的信息充分,并假设了标准答案,让你去解题,这是理性世界的问题。我总结为理科思维,就是面对一个有规律、确定的可复制场景的理性世界去解题,这其实主要是基于知识的最高确定性。但是,产品经理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而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本不是靠知识就能解决的。
现实世界有几个特点,我总结了其中四个最明显的:
一是有复杂变量。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人对人类意识的理解可能连百分之一都没有。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系统,这种复杂性不像研究一种风流动、地质变化。这个世界由人组成,是复杂变量,没办法用某一个理论弄明白。
二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可能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导致整个认知的基础就变了。
三是信息不完整。这个世界上的信息我们能获得的总是一小部分,而且获取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
四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把这个世界的信息和数据全给你,可你今天的认知和明天的认知还是不一样,你做过这件事和没做过这件事,认知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产品经理只能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去做判断、做预测,而且根本不知道正在解决的这个问题是不是该解决的,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式。
我觉得跟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相近的职业,是军事指挥家。他可以去军校学一些知识和技能,比如怎么带兵、训练并应对各种情况。但是,世界上绝对没有一场可复制的战争,每一处地形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对手是不一样的,做了一个决策之后,调兵遣将,对手的应对措施也是不一样的。
产品也是如此,不可能复制,所以一定要把逻辑搞清楚。这样能轻易地将产品经理进行分类。
我把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产品经理归为A类,因为只有借助于深度思考,在微观背景、宏观背景下,了解共性、差异性分别是什么,才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不断发现它的特点,总结出规律,去引导未来的行为,并知道怎么去改变,这其实是一个永远有创造性的活儿。A类产品经理很少,行业中不超过10%,这不一定跟经验有关,往往是跟潜力有关。
同理心很容易解释,就是这个人是不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准确地察觉和判断别人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有产品心就是说他真的喜欢做产品经理,碰到问题以后会优先用产品经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即真正地去创造用户价值,想做好这个产品。产品心类似于匠心。
我把具备理科逻辑和产品心的产品经理归为B类,目前大部分产品经理属于这一类。(www.daowen.com)
通过以上三个基本项可以判断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大多数时候以此为标准不是为了去选一个特别强的人,因为同理心特别强、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很罕见,一年也碰不到几个。一般来说,同理心不合格的人明显比较多,这是用来否决一些人的。
产品经理基础就是一个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如果在一个不错的环境中好好做过两三年的产品经理,基本上基础知识就掌握得不错了。他能够明白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怎么去调研,怎么弄明白某一个领域,怎么帮用户升级,以及在内部如何跟研发、技术打交道。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首先是用户思维,一定要养成,这是产品经理的第一关键词。在满足用户某个需求的时候,你的替代品和被替代品是什么?如何细分用户?这些不同的用户各自的满足程度是什么样的?他不满意的是哪个环节?能不能改?为了这些细分需求,你过去怎么找新用户?怎么改善这些痛点?你对待用户有多及时?基于这些用户,过去做了什么,怎么一代代升级产品?这些都要落到实处。然后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判断中哪个是错误的,发现以后运用新的认知去做新的用户探索和产品变更。
我把以上四项都不具备的产品经理归为C类,我觉得这样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业。
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长处。但是我最后总结下来,都具备上面四点,然后还有一些附加项。(其实,附加项有没有都可以,但是如果具备某一项或某几项,就更容易去找一个适合发挥那方面能力的产品,如果匹配错了,可能你的价值就不大了)。
经验复用性:招聘产品经理时,我会判断他的经验跟我想要做的某一件事是不是正好有重复性,如果有的话,会对他有一点加分。然后,我会考虑他的期望值匹配度,就是这个人之前在什么公司、什么级别,他的自我定位、自我预期和未来发展期望是否跟我的公司和岗位匹配。如果期望值不匹配,以后做起事来是很痛苦的。
思维框架: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框架,能够比较容易把事情想清楚。有些人天生思维框架就比较好(哪怕他是一个学生),对一件事情能进行系统的思考。如果有这种能力,做到后面很容易成为架构师级的产品经理,可以一直从专业路线走下去。
细节敏感:不是所有产品经理都需要对细节敏感,但是最强的那些超级产品经理一般都对细节很敏感。从这个角度,有时候让产品经理做同样一件事,或看同一个东西,看出细节多少的差别,可能就是他们在产品能力方面的差别。
妥协:这一点在面试的时候可能更难感觉到,但是在公司里,如果看到某个人得理不饶人,其实你不太敢把他提拔到太高的位置,虽然他说的那些是对的,但如果不愿意妥协的话,未来大家会越做越累。
沟通能力:沟通的时候是否对答如流,是不是比较简洁精准。沟通能力强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能推动、说服别人。其实,大多数产品经理比较内向,当管理的产品和团队变大后,要创造价值,还是需要更多的沟通。
优秀产品经理如何诞生
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诞生,其实是天赋、努力、机遇三者的共同作用。
首先,这个人如果天赋不高,很难变成优秀产品经理。但是如果没努力过,想法没有得到实践,没有下多年的苦功夫,也不能变成一个好的产品经理。
其次,是机遇。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一点日活跃用户,那谁会觉得你厉害?产品经理的能力需要在复杂产品上锻炼,如果产品太简单稳定,就锻炼不出来。产品的复杂变量越多,产品经理成长越快,因为有大量进行迭代验证的机会,需要反复权衡复杂的用户关系、多边利益关系。
最后,在特别复杂的变量中,在特别高速的变化中,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人和用户的认知越来越透彻,水平就这样上升了。
产品经理的“使用手册”和“进阶宝典”
产品经理的标准因人而异,尤其在给产品经理定级别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虽然我前面讲每个产品经理的能力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还是需要一个更简单的规律来考虑这个问题。
把产品经理分成开创型、增长型和协作型,是我最近才想到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它需要的产品经理能力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但也不是绝对的,三项全能更好,但这样的人毕竟比较少。一般来说,每个人会更擅长某一方面,所以对企业来说,要考虑的是产品在某个阶段更需要什么样的人。
开创型的产品经理很少,他需要的能力模型要求很高——深度思考+创造力。创造力只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不确定因素很多,有时候敢冒风险,或者通过外部测试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确定的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产品经理都像乔布斯,否则工作就别做了。因为大多数时候,当一个产品走上正轨,需要的是增长。
增长型产品经理才是大部分公司的基石,而且这个类型的能力要求会低得多,只要理科逻辑相对过得去就行。比如说理工科毕业的好学生,先到上游产品去把基础套路学会,大多数时候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增长型产品经理。因为有很多套路可以学,比如媒体投放、运营、活动、内部的流量转换等等。
当公司团队变大,业务做大、做复杂以后,管理和发掘团队的价值比自己做增长更重要,就需要一个协作型产品经理,去考虑(企业)内部协作和外部协作,通过外部的各种力量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好地发挥内部的力量。产品经理本质上就是一个靠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职位。
当然,也可以把协作能力理解为领导力、推动力、沟通执行力,不管怎样,这个能力模型的产品经理在后期越来越重要。
产品处在不稳定期时,开创型产品经理最重要,因为要寻找变量。但是随着产品形态稳定,进入高速增长期,增长型和协作型产品经理的作用逐渐体现,并伴随着产品数据的增长不断放大。所以,往往是后面两种类型的产品经理更容易出成绩和得到团队认可,也更有可能获得晋升。
然后问题来了,成熟的产品也要不断面对新要素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新要素。
第一种情况,比如移动互联网来了,公司要从PC业务向移动业务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创型产品经理。可是团队里都是靠增长和协作做出业绩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自我否定的,所以他在招人、评级的时候都不会优先照顾那些开创能力强的,依然会肯定和认可自己的同类。
第二种情况,比如某个新业务上线后,从老业务转过来1亿用户,然后转职过来一个产品总监或者产品负责人,但是他没有经历过用户从0到1亿的过程,因为他进入公司的时候就是总监,没有在一线经过大量的实践,哪怕他的思维框架不成问题,你也给了他很多的信息,最后也会出问题。但是如果他出去自己创业,反而有可能成功。所以并不见得是他能力不强,只是在大公司,手下已经带了几十、几百个人的时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调人和事上,没有时间去做一线的事。要是出去创业,他不得天天研究用户吗?
如何培养产品经理
培养新人
培养一个新手,不管是刚毕业的还是工作一两年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一个能快速迭代的业务,让他反复地去判断和验证,先把基础打好,掌握方法论。所以我一般不鼓励新人产品经理去做那些迭代慢的活,比如说硬件工作,可能一年更新一次,那他一年只有一次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成长会很慢。
成为熟练产品经理的六个能力
一个新人,用两三年时间将基本技能学完之后,如果想变成一个熟练的产品经理,比如做一个产品总监或者产品负责人,我会建议学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从0到1,做深做透,做宽做杂,大用户量,商业闭环,团队建设。
从0到1:重新做一个产品,完全重新开始寻找用户,去判断、设计、交流,很多问题只有在从0到1的事情中才能遇到。但是从0到1,做一次很有价值,做两次、三次,就不见得那么有价值了。
做深做透:那些进入大公司的产品经理,大多都是只负责某一个方向,我的建议是使劲做透,不管是某个功能的交互用户分析,还是数据增长,把这个方向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能对产品的理解再上一层。
大用户量:产品经理要明白什么是用户,怎么归类,怎么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思想,什么情况下要获得用户,什么情况下要舍弃一些用户,用户可以无限区分,但只有在一个有大用户量的产品中才能实现。
比如 对于日活跃用户上百万 千万的产品 做一点点市场规则调整,或者改动一小条文案,用户都会有明显的变化,那产品经理的验证就会很高效。相反,如果某个产品的用户少,相应的变化可能就比较小,而且数据的上升与下降受其他运营活动影响较大,他就很难验证自己的产品思维,所以大用户量产品是有价值的。
商业闭环:做产品是要对结果负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扩大用户量,不考虑挣钱,或者只做商业产品,根本理解不了用户是怎么回事,都不是一个完整体系。做产品理论上是既考虑用户价值,也考虑商业价值,而且是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兼顾。对于企业来说,能挣钱的就是好产品,如果能长期挣钱,还附带着把名挣了,那是最好的产品。我觉得产品经理的工作天生就应该是闭环,商业和用户本来就是两位一体的,这是对企业长期价值的一种考虑。
团队建设的内容可从上文“协作型产品经理”段落中略窥一斑。
之前说过,很少有人能在专业路线上一直走下去,成为产品架构师级别的产品经理,这需要很强的深度思考能力。我的建议是:别光看别人的鸡汤理论,应该自己思考,开阔视野。
比如,围绕社会上的某个争议话题,在同时涌现出来的各种维度的思想中,去练习思考总结和尝试理解不同的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判断,也看别人的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去对比是不是符合事实。然后去分析到底哪里错了,是逻辑和认知出现了问题,还是信息和知识不充分,或者是个人偏见影响了判断。
我推荐产品经理阅读《思考,快与慢》和《经济学原理》这两本书。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不见得一定要产品经理自己学会,公司也可以雇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做这方面的研究。
问答:产品经理的选、用、育、留
1.中小企业如何培养产品经理?
俞军:中小企业的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处在新手阶段,要靠快速迭代的业务不断验证。可以去上一些培训课,虽然用处不是太大,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训练,但是可以稍微扩展一下视野。小公司产品经理可能只做某一部分的工作,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但多摸几面,总归是有好处的。
然后,还要找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来教,因为产品经理必须通过实践来成长。这个人不用多优秀,只要基本素质过关,动机很强,天分不错,其他新人就可以成长起来,这是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让一个产品经理迅速变成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家(产品负责人)。
2.产品负责人被权威技术人员挑战时,怎么办?
俞军:首先,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决策权、商业能力、专业能力,如果缺了一点,就算你把产品给他负责也不会成功。
其次,如果你的公司只有一个产品,首席执行官或者创始人一定就是那个最大的产品经理,因为产品经理本身是一种职能,而不是职位,是在替这个产品的全局考虑。一个公司从小开始创业,如果说创始人不擅长找用户,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小。所以,就职位而言,我觉得这个产品经理不见得一定要多厉害。
最后,就职能而言,实际上只要有批量商业化交易的地方,就存在产品经理,只是以前叫掌柜或者别的什么。他考虑的是这个东西或者组织是给谁用的,怎么提高服务。
3.掌握经济学知识对产品经理的成功影响有多大?
俞军:我觉得不能要求所有的产品经理都去学经济学,因为它只合适少数人。
对公司来说,目前有两方面的做法:一是找很多经济学家,不管是请外部顾问还是进行内部研究都可以,也不一定非得是学者,既可以是专门研究定价的经济学专业的人,也可以是专门研究商业模式的人;二是找几个对这些领域特别感兴趣的产品经理,共同研究。
4.如何评价一个公司的产品能力是否优秀?
俞军:产品经理很难衡量,因为他是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而且每个领域完全不一样,好和坏很难界定。如果要找一个答案的话,还是优秀人才的进和出。
一是优秀人才选择这个公司的比例,比如,拿着多份大公司录用通知的优秀产品经理有多少优先选了你。
二是从你这个团队出去的人才是不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那一部分。
一进一出,就能证明你是不是最优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