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均 2017年6月)
2017年6月6日,滴滴成立五周年的日子,我有幸拜访了滴滴出行产品高级副总裁俞军,与他在办公室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流。俞军老师分享了他关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观点,系统严谨且有实际指导作用。经俞老师授权,我将分享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所有产品经理同行,欢迎大家交流。
俞军是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个传奇:热爱搜索成痴,2000年以网名“搜索引擎9238”写了一封传奇的求职信,后加入百度,担任产品副总裁和首席产品架构师。在那个中国互联网处于野蛮生长,还没有产品经理概念的年代里,他是百度搜索系列产品早期唯一的产品经理,后来主持设计了百度贴吧(2003年)、百度知道(2005年)等世界级创新产品。直到俞军2009年离开百度后,他在百度多年的产品经理方法论,被同事们整理总结为“俞军产品经理十二条”流传业界,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产品经理。
到底什么是产品经理
俞老师认为,从古到今,所有产品都可以分为需求、生产、销售三个环节。产品经理是要对产品的市场结果负责,全盘考虑三个环节的职业角色。
●需求:产品到底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
●生产:有效率地把产品做出来。不管是实体,还是软件,或者是一项服务。
●销售:把产品卖给用户,包括营销、品牌、售后等。
我们都知道,产品经理的概念最早是宝洁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宝洁这么大个公司也运作了很多年,只不过“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的职能是其他人在承担,可能是总经理或者掌柜的。宝洁开始可能只生产一个产品,但当它要生产更多产品的时候,发现需要进行资源调配,需要排优先级,组织结构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生产需要。从一个横向的维度,宝洁提出了产品经理的概念,不拥有实权,不实际汇报,对结果负责,将原来的职能部门按照产品重新组织,提升效率。一个职业的诞生和留存,必然是因为它优化了企业分工,提高了企业收益,产品经理也不例外。
虽然都是对结果负责,但对于不同形态、不同阶段的产品,最能创造价值的侧重点不一样,产品经理需要搞清楚在当前阶段侧重哪一方面更能够创造价值。
产品经理的演进史
在以宝洁为代表的消费品时代,企业的侧重点都在销售上面。因为需求相对确定,生产也很标准化,都有工业时代成熟的方法论来支撑,使得产品本身容易同质化,但在品牌定位、营销、渠道控制上拉开差别,决定了公司是挣10亿元还是100亿元。宝洁时代的产品经理,本质上是“营销产品经理”。
然后是软件时代,这个时期常见的产品经理本质上是“项目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管理软件生产。早年软件的需求大多数是to B的,to B的需求相对容易明确,顶多跟老板或客户讨论一下。即使有一些to C的产品,也因为市场稀缺性的缘故,用户面临较少选择,不愁卖。那个时代最稀缺的是生产软件的合格工程师,如同五年前的产品经理,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所以产品经理在管理生产上更能创造价值,负责沟通协调、版本控制、按时交付。
再到互联网时代,才出现较多“需求产品经理”。项目产品经理和营销产品经理的工作做得平庸一点,不是严重问题。但需求产品经理的表现好坏,却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这才导致产品经理职业的地位上升,受到关注。这样的产品经理很少,对素质要求很高,工资收入也很高,开始影响整个行业。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个影响因素,第一是需求。
当你把一种新要素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或生活方式中,创造出巨大的新价值时,创新就形成了。过去五年,最大的新要素是移动互联网;再往前十几年,最大的新要素是PC互联网。历史上的电、石油、蒸汽机也是重大的新要素。每一个影响时代的新要素出现后,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就能创造无数的新产品,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去判断可以做哪些 但每个时代,亿级和千万级用户规模的产品需求都是有限的。你得早发现,而且到最后还要从激烈竞争中胜出,才能改变时代。只有能决定正确方向的需求产品经理才有价值,才决定了后续成败。如果需求产品经理表现平庸,后面不论融资多少,工程师或是运营、营销人员多优秀,可能都无法弥补错误决定带来的损失。
产品经理要进行需求判断,是因为有一个新要素出现。但这也是现在很多产品经理人心惶惶的原因,他们的地位跟五年前不一样了,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个新要素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俞老师认为,下一波的AI(人工智能)浪潮很可能不是一个能创造很多to C新产品的新要素,但可能跟二三十年前的软件计算机类似,其主要价值在于跟原有产品结合,提升企业效率。
跟软件时代相比,除了需求,还有影响产品经理地位的第二个因素,也就是“体验”。这一代产品经理的影响力这么大,是因为需求、体验碰撞到一起,产生了双击效应。
为什么体验这么重要呢?还是互联网带来的。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科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非常高频、主动。用户的发言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都变强了,从贴吧、博客、微博到微信,培养了人们发声的习惯,再加上消费品从物质变为软件和服务,而且是7×24小时在线、来回数据交互、大规模、充满竞争、用户发声容易、负面评价容易被传播的在线服务,用户的切换相对容易,用户的选择权大大增加。怎么让用户选择我们呢?极致的体验开始有了价值。而且当一项服务动不动就有千万级、亿级用户时,体验每改进一点,价值就乘以千万倍、上亿倍。而如果一个软件只有1万人使用,你花同样的成本去做,收益就非常有限。所以,这个时代不只是互联网,很多传统行业都逐渐意识到了体验的重要性,不管是开餐馆,还是开公司招人,你的声誉和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别人的选择——追求极致的体验开始变得有了更大商业价值。所以传统领域现在开始强调“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本质原因就在这里。而重视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横向组织资源,按需求去进行生产和销售。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体验、生产三个方面加在一起,导致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被大量需要:新要素出现导致无数的新产品需求亟待挖掘;移动互联网导致用户数量上升一个量级后对体验要求更高;大量App需要流水线一般的生产人员。所以过去五年,产品经理的需求量如此大。现在呢,需求方面的重大新要素未出现,生产方面App数量减少,体验方面很多产品成熟加上从业者水平上升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没有一技之长的产品经理不好找工作。但现在P7级别以上的优秀产品经理依然极其稀缺,一将难求。
产品经理对公司环境的要求
任何产品都有产品经理,叫什么不重要。真正的产品经理是三位一体的:
●主人翁意识: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子女,绝大部分老板是这样;但空降兵、职业经理人、打算离职的人不一定有。
●决策权。
●专业产品能力。
只有同时拥有主人翁意识、决策权和专业产品能力,并且在一个正确的土壤和环境里,才能诞生真正的产品经理。
与此同时,产品经理是一个非常注重完整流程实践的角色,还与公司是否具备高容错能力直接相关。
比如现在微信如果要做搜索,即使是找B类人才去做,也可以高容错地反复试,反正内容的生产体系(公众号)、用户行为数据、连接服务的能力都在微信自己手上,用户替代成本也高。通常,一个公司的新业务、边缘业务、有优势资源的业务、核心业务协同业务、低竞争业务、老板关注的业务、没人跟你抢的业务,更有高容错倾向,天赋一般的产品经理可以考虑选择这些业务以获得更好的成长宽容度,但代价是更长的成长时间。
有些做产品的机遇是低容错的,错了就大概率要失败,竞争环境、资金、团队都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有自信的产品经理可以挑战这样的机遇。其实不论做什么产品,总有些选择是低容错的,这一关总要过。
也可以简单地说,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有达到P6级(3~5年经验)的水平,贸然加入一个低容错的业务(比如早期创业公司),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如何成为顶尖产品经理
一个人需要同时具备天赋、努力和机遇三大要素,才有可能成为顶尖的产品经理。
机遇包括公司的环境和业务(是否能够碰上新要素)两个方面。这个业务面向的用户是百万级、千万级还是亿级,商业价值是10亿美元还是100亿美元,其用户价值是不一样的。很多业务的用户价值天花板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虽然后面可以不断调整用户价值,比如降低替代成本,提高体验,但这些都是微调,大方向的突破总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关键的产品经理,得在业务的前半段或上升期就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进行无数的权衡取舍和细节决策,才能够学到更多。到产品成熟期之后再参与,能够学到的就少很多了。
产品经理的天赋当然不能太弱,它到底是什么,后面会详细说明。
至于努力,没什么好说的,聪明的人一般都不会太懒。
每一个时代,用户在亿级、千万级、百万级的产品就那么点,只有碰到复杂产品成长期的机遇,并且环境合适,加上自己有天赋,才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的天赋到底是什么
俞老师把产品经理分为A、B、C三类。
B类相对简单,要求有逻辑。
C类是指逻辑或性格有缺陷,不适合做产品经理的人。
A类除了有逻辑,还要有视野、同理心、自我否定的能力。A类又有强弱之分,但是只要能够挤入A类就够了。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还得看机遇,如果能够抓住好的时代机遇,“时代会推着你走”。
哪怕是B类人才碰到好的机遇,经历超额历练,也有机会练为A类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这里的逻辑指的不是理科逻辑,不是说奥数比赛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冠军就能做好产品经理,而是指人文逻辑,是纳入了人这个复杂变量的逻辑,产品经理是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化身。(这里我补充一点,如同乔布斯所说,他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口”。)
有的聪明人做不好产品经理的原因就在这里,他觉得自己逻辑性很强,但是做好产品经理更需要对人性、行为、需求的深度挖掘。产品经理研究的是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复杂且非科学的人性,并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方案的实证性学科。一个具备人文逻辑的人,最重要的是拥有批判性思维,其次是理解人和世界,最好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心理学、经济学、文史哲艺等知识也是多多益善,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相关信息,并且能够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公正、人为什么存有不同的思想、为什么会有立场等问题。
critical thinking在中文中其实没有对应的词语,翻译成“批判性思维”不算好翻译,它实际上说的是“科学精神”,简单来说是指一个想法要经得起持续质疑和验证。
产品经理要了解批判性思维,俞老师推荐阅读《这才是心理学》;经济学入门书籍,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思考,快与慢》。
关于人文逻辑的学习,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我们是缺乏人文教育的,包括逻辑思考、对人性的理解、批判性思维、艺术修养等。市场上只有很少人符合这一要求。产品经理没有对应的学科,如果不考虑天赋因素,感觉经济学、心理学专业更合适一些,它们用数据实验、控制对比的科学方法去测试复杂的个体及群体行为,验证得出更合理的结论。目前,中国的产品经理主要还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好的产品经理都是人文意识觉醒者。
好的产品经理也都是不遵从规则者。滴滴开始做入职性格测试后,有一次俞老师听说一个打算聘用的产品经理没通过测试,原因是“遵从规则”的得分特别低。他一想,不对啊,产品经理的工作都是要改变旧规则,创造新价值的,不遵从规则的性格是应有之义。于是他挑了二十几个成绩靠前的滴滴产品经理和他一起做了那个性格测试,发现有3项的得分特别集中,其中就有“遵从规则”,1分为最不遵从规则,10分为最遵从规则,结果只有他自己是得3分的乖宝宝,其他人都是1分或2分。后来滴滴产品经理性格测试就不受这一条限制了。另一项是“想法独立”,大家都是高分。还有一项是“依赖数据”,大家全部集中在5~6分,大概说明“产品经理不看数据不行,只看数据也不行”。
中国的优秀产品经理对于需求、体验、竞争、增长的理解,是胜过硅谷的产品经理的。核心原因是硅谷的产品是低竞争性的,在文化层面以复制为耻,创业公司有所创新就容易一骑绝尘,因此对产品经理的依赖性低,产品经理得到的历练少。但是在产品经理的人才综合素质、人文逻辑培养、方法论输出能力等方面,硅谷仍有一定优势,这不是中国在一两年之内能够赶上的。
什么是产品
常规来说,产品就是满足某种需求的、由人加工或生产的、可交易的东西。但是光知道这个定义没什么用。
俞老师定义的做产品,是用“创造新价值”为工具,打破旧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的过程。产品创造的新价值越大,打破旧利益平衡就越容易,产品就会高速发展。不创造或只创造很小新价值的利益分配,是零和博弈,总是艰难的。企业也好,产品经理也好,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围绕用户价值最大化,发现它和实现它。产品设计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在新旧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不能硬把旧的利益“夺”过来重新分割,这非常难。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引入新要素,创造新价值。创造新价值,就是创新。用任何新要素审视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能应用并创造新的用户价值,就是创新。(www.daowen.com)
对此,俞老师之前总结过一个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新要素可以是但不限于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新渠道、新场景、新认知、新内容、新平台、新人群、新材料、新能源、新政策、新组织、新通信、新媒体、新包装。
人人都能创新,事无大小都能创新。举个例子,知道朋友圈新鲜事的红点提示可以取消,设置以后,每天省下不少时间,创造了巨大的新的用户价值,这就是应用“新方法”的创新。
社会上对创新的常见误导有:过分追求变化,弄错手段和目的;不够重视价值衡量;唯新技术论。
产品经理的能力和成长
前文说的产品经理的天赋指的是潜力,不是能力。俞老师把能力模型分为五级。
产品是由用户需求定义的。如果把产品经理自己看作一个产品,目标用户就是企业,企业的需求很明确,为它创造价值。所以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要按照给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分级。
第一级的关键词是可行性,这个级别的产品经理要能对一个需求或问题给出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大约是市场上的P6级,小领域的熟练执行者。这要求产品经理完成基础技能训练和该领域知识的积累,对用户价值、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有基本判断力。基础能力训练要求做过不少项目,明白产品基本流程,知道不同项目的异同点、常见关键问题、跟团队如何协作等等。如果只做一个个项目,很多问题是碰不到的。领域知识包括这个领域的典型用户是哪些人,他们都有哪些需求,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有什么变化,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以及价值链上的各方,比如出行平台的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乘客、司机、平台、竞品(替代品和被替代品)、政府、社会、合作伙伴、腾讯、阿里巴巴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和行为习惯。领域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大量实践和大量思考来积累。
要达到P6水平,一般来说,在成长环境合适的前提下,S类(A类的前20%)人才需要两年,A类人才需要三年,B类人才需要四五年时间来入门。如果一个产品经理的天赋是B类怎么办?那就需要运气很好,并且加入一个高容错的公司,经过超额历练,才能够突破P6的天花板,激发潜能。
再往上的第二至第五级的关键词分别是创造、权衡、变迁、方法论。
创造:这个级别的产品经理要能为一个需求或问题找到最优解。这需要不断洞察环境、用户的持续变化和趋势。找最优解都是创造的过程,只有A类人才有可能做到。想在这个级别修炼的产品经理,找工作时要优先寻找周围有人比你厉害的公司,这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已是这个团队中最厉害的产品经理了,那么你肯定成长很慢,但如果周围的产品经理都很厉害,那你肯定成长飞快。
权衡:这个级别的产品经理,要能跳出单个需求,从全局角度考虑权衡取舍。即使一个需求为真、可行、有最优解,最重要的还是决定当下要不要做,分配多少资源做。要把无数个需求放在一起考虑(想做什么),基于当下的内外复杂环境做判断,结合当前公司能力(能做什么),排出优先级(有机会做什么)。想在这个级别修炼的产品经理,需要独立负责一个有足够复杂性的产品或子方向,这样才有机会做复杂决策。最好是负责高速迭代型产品,这样做大量权衡取舍两年,多总结多思考,怎么也把决策准确率刷高了。在这个级别,有的人开始带团队了,选人用人、沟通协调能力都开始影响到你对企业的价值。
变迁:这个级别的产品经理,要能跳出当下,对世事变迁敏感,对需求或问题做决策时,形成习惯性地预判(并反思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能力。这需要从早期开始完整地经历一个产品变大的过程,并在用户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中做很多产品对策调整。反过来,一个大产品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用户和外界的应变,如此交互循环,以形成对社会变迁、产品变迁、用户变迁完整的理解链条。俞军经常建议滴滴的产品经理,先把专业天赋能力刷满,再转职管理岗,转职管理岗往往能让产品经理对企业的价值再上升一级,但太耗个人时间和精力了,转职后继续提升专业能力会很难。但在这个级别,就一定要带团队了,一个人做不了,对优秀产品经理的识别和培养能力变得很重要。俞军思考过产品经理能不能只走专业路线,结论是不行,没有决策权就不是产品经理了,所以到后期还是要转职管理岗的,唯一的例外是,除非这个产品就是你从头至尾做出来的,那你可以招个人来分担管理职能,你继续只做产品决策。
方法论:这个级别要求有成体系的优质方法论输出。这个层级主要是追求“影响力”和“确定性”。影响力好理解,到这个层次肯定都需要带团队,建立影响力有利于招人、留人,以及在内部推动关键项目。确定性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某个著名产品是你做的,但产品的成功可能是多个因素决定的,如何知道有多大成分是因为你个人能力强,有多大成分是因为公司老板倾注的资源多,有多大成分是因为遇上难得的机遇?如果你把方法论总结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你的能力,那就提高了你做成另一个产品的“确定性”,企业也愿意为高一点的确定性买单。要形成方法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做不同的业务——通过在新旧业务中比较异同,发现旧经验的适用和不适用,思考其中的通用性高低。
过了P6级之后,产品经理的成长就不是呈线性的了,以上五级也未必需要一级一级往上爬,而是跟公司环境、新要素、个人天赋都有关系。在最理想状态下,可以针对这五级能力要求,同时学习修炼成长。
有的人可能会比较快地体现他的创造力,并参与产品的权衡决策。有的人还是低阶产品经理,甚至还不是产品经理时,你也能看出他的思维框架和知识结构会让他未来比较容易完成权衡、变迁这些阶段的练级,如果帮助他快速完成基础技能和领域知识的前期阶段学习,四五年就能收获一个优秀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的市场行情
熟练的P6级产品经理中较优秀的那些,现在的市场价已经是50万元年薪了。而一个学生在公司内工作三四年,只靠内部正常调薪很难达到50万元年薪的水平,就算能,一个公司内也只有极少数名额。这样一来,新人中的优秀产品经理每到三四年就会有一定的流动,在流动中涨薪30%~50%的话,就达到了市场行情水平。但是,每往上一级,人数就少一个数量级,薪酬就有可能翻倍。达到创造和权衡级别的人就更少了,现在有钱都很难找优秀的人才(只有大产品的机遇才能吸引他们),关键是符合条件的人很少,而且很多人根本不流动,他们不是公司骨干就是去创业了,很少进入流通市场,有价无市。
产品经理的发展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这一要素被挖掘差不多的情况下,产品经理可以往互联网之外的领域去发展,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是不可逆的,而且数量很大。当然传统领域的新要素带来新产品的机会很少,主要机会在于提升体验层面,“体验”在这个时代特别有价值。
很多互联网业务越成熟,产品经理的定位越往生产和销售环节靠: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当业务更成熟时参与到营销环节,挖掘用户价值。因为用户价值不是客观事实,而是用户主观的感知或预期,产品经理可以通过改变用户的认知来提高用户价值。
事实与道理
有一句话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道理都有它的边界和前提条件,需要彻底搞明白,才知道它是否适应自己的情况。否则贸然套用,那就肯定过不好这一生了。
我们首先得知道,“事实”和“道理”的区别。
比如我们看书,有的书讲事实,有的书讲道理,还有一些书把中间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从事实到道理,中间有很多路径,包括实践、阅读、跟人聊天。其中,通过实践积累的事实案例是最有确定性的。
俞老师说,为什么他离开七年,还能够回到产品经理的世界。就是因为在百度经历了大部分产品从零到一再到十的过程,这些积累的无数需求分析、无数权衡取舍、无数用户案例、无数假设验证的实践经历是客观存在的,是整个PC互联网时代独一无二的机遇。虽然PC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不同,但是理解人和世界后做产品决策的道理是相通的。有一种训练方法是,每每看到或想到有意思的道理,就用自己积累的事实去匹配一遍,看哪些能够被验证,哪些不能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正它们的对应关系,明白道理适用的边界在哪。
整体来说,现在要搞明白很多道理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积累足够多的事实(实践)倒变难了,因为机遇是有限的。所以对P6级以上的产品经理来说,只有案例分析才有价值,空讲道理无益。
在公司内部,就算上司将“信息”与下面的人全部共享,但因为所处位置不同,“问题”未必能够得到共享。上司每天担心和思考的问题,未必是下属所想。所以每一个大产品,就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孤独永存。下面的人能够学到的,注定会少很多。产品经理加速成长的一个自我练级方法,就是要经常用同理心代入这个业务的核心决策者立场,想其所想,思考和解决他所关心的问题。
还有一些零碎的内容,我以问答的方式来记录:
黄海均: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
俞军:多数情况下懂技术不是必要条件,但需要了解技术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黄海均:如何跟开发团队更高效地沟通?
俞军:这不是一个方法问题,主要还是人的问题。比如,从工程师团队中挑一个有产品感的人,参与产品的前期工作,有利于后续推进。还有比如换一个优秀产品经理来,就更能让工程师信服。我在知乎上也回答过,如果产品经理做对一次加1分,做错一次减10分,达到60分就及格,这相当于100次里只能错4次,难度是不小的。
黄海均:为什么市场上普遍觉得产品经理少?
俞军:因为标准不一样吧。有人认为只要熟练的P6级人员就是好的产品经理了,能保证产品按照想法实施出来;有人觉得有洞察力,能找到最优解,才算好的产品经理;还有人觉得好的产品经理能够对某个业务负起责来,能权衡取舍之后做好的决策;还有的人觉得只有做出全国知名产品,才算是好的产品经理。
黄海均:你上面讲到产品经理应该三位一体地考虑需求、生产和销售,但现在很多公司把用户产品、商业产品分开,你怎么看?
俞军:在百度网站建立的早期,我一个人做所有产品,包括竞价排名产品,但那时我还是一个清高书生,觉得我是来“普及中文搜索,推动社会进步”的,赚钱这么庸俗的事怎么能是我做的呢?后来反正我也忙不过来,就顺水推舟把竞价排名让给了王湛(百度前副总裁)做。所以商业部分的产品后来都没在我这里,当时没有感觉,离开之后才想通,产品经理就是应该面对闭环,绝对不应该分用户产品和商业产品。可能下面执行的新手产品经理们可以这么分工,但是真正的产品经理就应该全盘考虑,在洞察用户需求的时候就想到成本和潜在收益,在考虑赚钱的时候就想到用户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需要。我也已从清高书生变成一个满脑子价值、价格、成本的俗人了。
黄海均:说到中美差异,举个例子,推特现在市值为110亿美元,微博市值为150亿美元,前者这些年的产品几乎没有进化。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产品思路去改造推特,把直播、付费等功能加上去,它的市值有可能超过微博吗?
俞军:虽然我认为硅谷的to C产品经理比中国差,但推特比微博差这么多,主要原因也不是这个,还是市场差异问题。你能把中国的直播复制到推特,但用户需求没法复制,推特的用户群、美国的用户群对直播的需求和偏好,跟微博用户和中国用户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可能很大。
做个最简单的对比,以前新浪新闻的影响力在PC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媒体中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雅虎新闻的影响力在同期的美国媒体中只能算前十名?所以中美之间,因为两个市场的用户需求差异,同样的产品能创造的用户价值是大相径庭的,最终产品的影响力也注定大相径庭。
微博也有类似的因素,中国是处在一个比小说还精彩的时代,美国还是逊色了点,推特也没办法。
类似的还有淘宝,当年我在百度力推进入电商领域,就反复跟大家说阿里巴巴未来的价值一定比亚马逊和易贝(eBay)的总和还要大。美国的传统商业已经很发达,电商创造的新价值虽然也很高,但相对有限,而中国的电商与传统商业能创造的新价值是天壤之别。阿里巴巴哪怕只是照抄易贝模式,创造的新价值也会远大于美国,更何况阿里巴巴还有很多创新。
类似的还有领英(LinkedIn)。前几年,有人问我有无兴趣负责领英中国,我说这事做不成,即使把领英复制过来,但中国没有大量标准化可流动的中产阶层人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需要有大批追求企业效率的市场化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采购中产阶层可流动人才,而中国的五百强外企总市场不大,还在走下坡路,科技企业群体也还没成长到足够大。
而反过来看,也有产品在美国比在中国能创造更大用户价值。优步(Uber)在美国还能送快递、送外卖,它的产品替代对象是美国的一些低效率快递和外卖。美国快递效率极低,快递人员往往在你买了物品的好几天之后(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把快递扔在你家门口,可能一单还收十几美元,而优步多收一点点钱就能很快给你送到,这个产品替代就是有较高用户价值的。而在中国,假如滴滴要做这件事情(送快递),就要跟五元钱一单的江浙沪地区快递去比,那不是开玩笑吗。
黄海均: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俞军:目标是把滴滴的产品团队带到行业一流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产品经理,希望他们未来都有自己的成功作品,在时代的画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黄海均:滴滴招产品经理,你都要面试吗?
俞军:P6级以上的产品经理,我都要亲自面试。
黄海均:现在主要想找什么样的产品经理?
俞军:级别不限,只要是A类人才都可以。但更欢迎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A类人才,这个阶段的不少产品经理会感觉成长路径不清晰,我的经验恰好能帮到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