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我仅结合搜索领域的经验提供些参考。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04年谷歌上市前夕,“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访问中国路过百度,她说摩根士丹利的同事们刚做过搜索引擎对比评测,结果是雅虎最好。但奇怪的是,评测完之后,大家平时还是都用谷歌。后来,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帮我要来了他们评测的样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他们选了十几个关键词,分别在谷歌、雅虎等六七个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结果页放在一起对比,每人拿一把硬币,认为哪个搜索结果页更好就投一个硬币。最后雅虎获胜。
为什么雅虎会胜出?因为当时雅虎使用的后台搜索引擎也是谷歌,但对一些热门关键词做了人工优化,这样,雅虎的搜索结果不是跟谷歌一样就是优于谷歌。
为什么那些金融精英评测完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又都用谷歌呢?因为这个貌似公正的用户体验评测是有问题的,用户体验不仅是搜索结果页的简单对比。
桌上的打印页面都是所看即所得,但在电脑上,想要看到那些搜索结果页,需要用户付出一个操作过程:从输入域名开始,下载完大小相差十几倍的雅虎或谷歌首页,移动鼠标定位到雅虎的搜索框中(谷歌是自动定位到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按回车键或点击搜索按钮,下载完相差几倍大小的雅虎或谷歌搜索结果页。完成上述操作过程,用户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是不同的,况且那时的平均带宽速度还很低。
桌上的打印页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实用户需要在一个电脑屏幕中浏览搜索结果页。用户如果在较低分辨率下浏览雅虎搜索结果页,可能在越过大幅横幅广告和宽松设计后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谷歌搜索结果页,就能多看几条结果。当搜索结果第一条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时(这种情况很常见),第一屏有多少条结果可看就是一个明显的用户体验差异了。我记得那时相同结果数的搜索结果页,雅虎的页面比谷歌长得多,这又是增加用户成本的。
当第一页的搜索结果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时(这种情况也很常见),用户可能翻下一页/点击相关搜索词/换一个关键词搜索/换一个搜索引擎/。另一种常见情况是,用户需要使用各类垂直搜索。那么,翻页设计、搜索框大小(谷歌那时大一点)、结果页底部是否放搜索框、垂直搜索的种类和体验等附加选项,都难以在桌上的打印结果页上体现出来,却会影响用户体验。
所以,雅虎当时的搜索结果相关性虽然总是优于或等于谷歌,但用户体验其实是不如谷歌的。用户体验不是一个静态页面,而是一个过程,要结合用户的真实使用过程来评测。
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表附-1 2006年搜索引擎半年用户数变化
上表是2006年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做的搜索引擎市场调查中,关于“半年用户数动态变化”的结果。不必纠结数据的准确性,关键是理解“用户获得率”和“用户流失率”的正反一体,以及背后原因的因人而异。
通常被认为领先的搜索引擎谷歌和百度,其用户获得率反而是最低的(固然有基数大小的影响)。因为,那时候正是百度上市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最热闹的时候,雅虎、搜狐、新浪都在力推它们的搜索引擎,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
但是,用户获得率必须减去用户流失率才有意义。上述数据中,雅虎、搜狐、新浪、谷歌的用户流失率都太高,结果是用户基数没增长。
愿意花钱做市场推广时,吸引新用户是最容易的事,你告诉他们你有哪些方面好,他们就来了。但来了不代表永远就是你的人,他们早晚会知道和试用别的搜索引擎,部分用户会发现你哪儿不好进而离开,部分用户会发现别的搜索引擎哪儿好进而投奔过去。当然,部分用户也会发现别的引擎哪儿不好又回来。
用户获得率数字的背后,获得每一个用户的原因各不相同。用户流失率数字的背后,流失每一个用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所有用户的被获得和流失方向是不一致的,是在五个搜索引擎中交叉进行的,这就是“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其实,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心中对搜索引擎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搜索需求是不同的,对用户体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www.daowen.com)
比如,有用户因为谷歌搜英文资料好用而离不开谷歌,但也有用户因为使用英文关键词在谷歌会搜出大堆英文页而弃用谷歌,改用针对这点进行优化的百度。
比如,有用户因为反感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改用谷歌,但也有用户因为hao123上网导航好用而默认长用百度。
比如,有用户因为谷歌的高级搜索语法强大而爱用谷歌,但也有用户因为经常下载MP3音频文件而爱死百度。
比如,有用户因为谷歌像奢侈品一样高大上的品牌形象而选用谷歌,但也有用户因为百度图片搜索支持本地翻阅原图,不用逐一点开那时泛滥的骚扰和带毒网站而选用百度。
比如,熟练用户会发现谷歌上带空格组合词搜索效果好而选用谷歌,但更多用户常使用长关键词和疑问句搜索,百度贴吧和百度知道经常能对此提供帮助。
比如,有用户因为谷歌能搜到外国的英文和中文新闻而喜爱谷歌,但也有用户因为百度能搜到当天突发事件的新闻而选用百度。(谷歌先上线每日更新,但早期谷歌是每天半夜来抓取新浪新闻等网站,所以白天搜不到当天突发事件,而我让百度每天早晚等新闻编辑密集发布新闻后抓取更新。)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改变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图附-1是中国网页增长趋势,图附-2是中国网民增长趋势。两张图的时间不对应,但我们只看趋势变化。
与国外相似,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2000年以前)的网民数量和背景有限,网页数量和类型也有限,那时的主流搜索需求只能是找网站。所以雅虎和搜狐那样的大网站的用户体验已经不错了,获得了多数市场份额。
图附-1 中国网页数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2年12月)
图附-2 中国网民增长趋势
不过短短的三四年后(2003年),网民数增长了近十倍(从900万增至8 000万),网页数更是增长了百倍(从几百万增至几亿)。十倍新增用户的背景广泛和需求广泛,百倍的新增网页内容也为满足广泛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搜索引擎不过是个中间商,当上游内容和下游用户都已大变样,当主流需求已从找网站变成网页搜索,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就已经改变。这就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因为网民数和网页数的增长是每天渐变的,雅虎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及时发现危机。无论是国外的雅虎还是国内的雅虎、搜狐、新浪,它们默认的搜索结果都长期是网站搜索,很晚才改成网页搜索。在没改过来之前,它们的用户体验其实每一天都在下降,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后来,网民数又增长了近8倍(增至6亿),网页数又增长了几百倍(增至1500亿),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使用频率也在快速增长。早期的雅虎、搜狐、新浪的自我定位是什么都有的综合门户,搜索引擎只是它们拥有的一个垂直频道。但是,我们知道用户每次去综合门户中搜索是要付出更高使用成本的。当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去综合门户搜索的成本就越来越大,独立搜索引擎的相对用户体验就越来越好。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早期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由几万台服务器互联组成,用户主要是单向获得网络内容;网络基础设施也不发达,用户需要“上”网。但随着网民数的增长,宽带的普及,社区类产品的爆发,用户在线时间变长,用户反哺给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变化,那些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电脑背后的用户与服务器们一起组成了互联网。贴吧、知道等产品就是顺应互联网定义的变化而产生的,引导用户创造大量口语化的讨论和问答,满足用户关于冷僻内容、突发内容、问句搜索的需求。反过来,当用户这方面的搜索体验改善后,又会养成更多这样的搜索习惯。这是产品和用户互相适应又互相改变的过程,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的定义又已改变,人、物、服务和信息一起互联,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又将因时而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