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是个非标准化职业
有的职业可以做到流程标准化,像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扮演的流水线工人,流程规定你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你只要按流程做动作,就能得到计时或计件报酬,这种职业不需要精挑细选员工,也不用在意员工的创造性、价值观、协作性、个性和思考能力等,某种程度上只是把员工当作机器。
有的职业做不到流程标准化,但可以做到输出标准化,这就可以按输出给报酬。比如很多销售职业,还有一些能用简单的数字化KPI实现有效管理的职业,都是输出标准化的职业。这种职业,虽然存在人才差别,但对挑选人才的要求也不高,因为可以赛马,可以用量化结果来筛选人。不过,有的企业会存在滥用标准化的问题,对一些并非输出标准化的职业,也用简单的数字化KPI管理,这一般不会有好结果,或者短期内有收益但牺牲了长期价值。
还有的职业做不到输出标准化。比如,每天输出1 000行代码的工程师就比输出900行的好吗?一天看了30个病人的医生,收入就应该高于看了20个病人的?那肯定不是,这些不是输出标准化职业,输出价值无法简单量化。但也有不少职业可以做到技能标准化,就适合主要按技能高低支付报酬和选人。基本上,能够拿证书的职业、专业评级有效性较高的职业就接近技能标准化。这种技能标准化的职业一般是可以通过有效学习和培训获得技能的,大学专业培养或系统训练可以量产普通合格人才。
但是,产品经理连技能标准化都做不到,专业能力无法通过学习标准技能获得,我们没办法开设一个产品经理专业或培训课程去量产人才,因为产品经理的真正关键能力,不是能学习的知识(虽然产品经理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实践中权衡取舍和持续迭代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训练和验证。(当然,如果一个岗位只需要产品经理做App,这种产品经理是可以培训量产的,也有跨产品的通用性。但过了2013年前后的App供给极度稀缺期,现在这种产品经理已经供大于求了,不好找工作还报酬平平。)
可标准化的职业就可量产(生产速度依然不同,受其他条件制约),标准和量产都能降低招聘挑选难度。但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工作内容、企业需求都是非标准化的,所以行业内有一句话:一千个企业有一千种产品经理的定义。
产品经理不是输出标准化的职业,产品经理的产出(产品成功)往往受到企业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以产品结果来衡量产品经理的能力不尽合理。对一个产品经理能力(成绩相关性)进行判断,应该按三维归因原理,从产品经理、合作团队和企业、环境机遇这三个维度分别分析还原。
综上所述,准确地说,好产品经理的“好”,一定是跟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不存在统一标准。但是,为了简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判断,我们还是要找出一些简单规律,来辅助选拔出“好的”或“潜力高的”产品经理。
按天赋高低分类——ABC分类
A类: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
对产品经理来说,深度思考是指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且在同等条件下,对事物的洞察更深或更快。能深度思考的人很少见,但只有借助于深度思考,在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下发现并理解事物的共性、差异性和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不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提高未来决策和行为的成功率。
知人知面不知心,科学方法只能高效处理客观行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却无法确定和验证,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带着同理心来工作。同理心是指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准确地察觉和判断别人的感受。同理心是天赋本能,每个人多少都会有,后天也能通过刻意训练适度提高。当然,有超常同理心的人也很少见,但一旦有,做产品经理就极具优势。
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两场相同的战争,产品经理也面临相同情况,永远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要永远保持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产品经理的先天天赋占优,同等条件下的创造性和输出能力也会占优。
A类产品经理很少见,这跟智商、经验、级别都不一定有关,更多是跟特殊天赋和潜力有关。事后分析一个产品或行业的得失和规律相对容易,很多人都能做得不错,但当产品和行业还处于结局不确定的发展过程中,就能更早更深地察觉到市场需求和行业方向的特质是企业最希望产品经理拥有的,这也是我们总在努力寻找A类产品经理的原因。
A类人才里面当然也会有强弱之分,但是,只要符合A类标准就够了,甚至只符合B类标准,掌握了科学方法又经过充分实践历练,也够了。因为,对于大多数产品经理来说,创造成功产品的主要瓶颈还是机遇,如果能够抓住好的时代机遇,时代会推着你走。
B类: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对B类人才的要求真的很低,只要符合以上两点,又没有明显缺陷,面试一般都会通过。产品心,指的是真的喜欢做产品,真的喜欢做产品经理,也想做好这个产品,能从产品工作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功利心特别强,优先因为高薪、职业声望、权力、追求短期绩效等因素而做产品经理。
逻辑清晰不用详细解释,大家都容易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滴滴产品部组织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中,有60名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参加,结果最多的人格类型是IN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专家型)、INTP(外向直觉思维知觉,架构师型)、ENTJ(外向直觉思维判断,领袖型),共有36人(占60%),而这三类人格在正常人口统计中只占6%~12%(基于几个不同的统计)。NT类人格代表着理性思考,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关注事情的重点。当然,还有40%的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是其他人格,分布广泛,所以测试结果不是这三种人格的产品经理也不用在意。
C类: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逻辑不清晰,同理心明显弱,功利心过重,都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至少不适合成为高阶产品经理,因为高阶产品经理需要面对大量的权衡取舍,没有上帝视角会降低决策质量。
缺乏职业热爱,期望工作朝九晚五和休闲生活,不爱加班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因为这个职业需要持续积累大量用户样本,不花大量时间是不可能合格的。
自我认知过高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有些背景和智力不错的候选人,因为自我认知高于他的实际情况,也明显不适合。常见现象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就读学校好、学历高就有优势,但其实,这些与从事产品经理职业的成功率没有因果关系,最多在统计上成功率高一些,但也有限。
不爱思考,缺乏好奇心,自以为逻辑理性但过分围绕事物表面信息思考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点子多、爱思考,但又缺乏实践精神,抗拒或不重视事实、验证、反馈、迭代的人,也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必须提醒的是,ABC分类法只是一种简化方法(而且只是对天赋和潜力的分类,不是对当前能力的分类),人并不是按这种分类标准成长的(大多数试图把人分类的标准都有这个弊病),所以准确率是有限的,也一定会有很多适合企业需求的好产品经理并不符合这种分类中的任何一类。(www.daowen.com)
另外,因为A类产品经理真的很少见,而C类人又不会被招进来(市场上存量还是很多的),故产品经理基本上都是B类。而且A类产品经理的天赋不是决定其产出的唯一关键因素,思维决策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得到提高的,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经理的产出,充分利用好优质实践机会更是能让B类人经历超额历练,这些条件都可能让B类人实现A类产出。而企业最终是只看产出的,你有A类的产出能力就是A类人才,就能获得相应的待遇。
产品经理的高低分级
产品经理的高低分级是个难题,分级有效性远低于与之关系最近的研发工程师,原因多样。
首先,职级区分最终是为企业绩效服务的,而企业的业务特征、人才结构、发展阶段、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优劣势都不同,对企业益处最大的职级标准也会不同。当然,技能标准化的职业,容易形成一定的默认行业标准,那么企业一般也会迎合这个标准,因为这么做会使人力资源建设的交易成本最低。但产品经理是非标准化职业,也就无法形成默认的行业标准,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决定产品经理职级的复杂要素。
其次,前文提到过,职级高低的标准主要是绩效、能力、潜力三者间的权重分配。
产品经理的绩效通常都依赖于产品成功,但产品成功往往主要不是由产品经理自己的能力和决策质量决定的,不同程度上(有时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和环境机遇。
产品经理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中间如何对标拉齐体现公平性和有效激励,极具挑战性。
产品经理的潜力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企业可以高薪招聘今年毕业的所有计算机专业学生中的前50名做研发,十年后,提前多给的那一点高薪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大多会成为企业的核心骨干,他们中的多数人也仍然会是行业中专业能力最优秀的。但如果企业高薪招聘今年毕业的所有中国大学生中的前50名做产品经理呢?先不说没有鉴别优劣的有效方法,即使按照学校成绩、社会活动、思维谈吐、实习经历等常规因素选拔出前50名,十年后,其中有几人能成为行业中最优秀的产品经理?这里的不确定性太高了,受外部因素影响太大了。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如果优秀的研发工程师的薪酬增长曲线从毕业入职开始是一条上升的斜直线,那么优秀产品经理的薪酬曲线应该先是上凹线(前期低于优秀研发工程师),后是下凹线(约五年后,实践验证过的优秀产品经理作为批量淘汰赛的幸存者,有极高稀缺性,市场价格可以反超同龄优秀研发工程师)。但二者的远期趋势却是殊途同归交于一点,不再有明显的高下之别,因为这时作为企业高级管理者的价值,更多是由领导力、人格、历史机遇等其他通用要素决定的,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的绩效互相影响。又比如,另一个和产品高相关的职业——运营,其职业特质更偏重短期经营绩效,主要按短期绩效分级也相对容易些。但产品经理还需要考虑产品的长期绩效,长期绩效的贡献要怎么评估?部分绩效等两三年后再来评估吗?这显然不现实,这也是评估产品经理需要依赖预判,需要更多关注天赋和潜力的原因,是为了未来有不确定的长期价值收益。
图5-1 优秀产品经理薪酬增长曲线
因为这些原因,产品经理的高低分级,如果仅仅粗分为四级还算容易,按对应的年薪价格可以分为:学习期,50万元起,100万元起,200万元起。大部分产品经理,如果没有特殊天赋或特殊机遇,又没有付出特殊努力,也就止步于年薪50万元了(按现在的购买力,按一线城市薪酬),因为类似人才是可以量产的,所以没有市场稀缺性。一个逻辑清晰、有产品心的B类新人,进入一个还可以的产品环境,扎实实践成长四五年后,就是年薪50万元的产品经理。顺便也建议产品新人,不要都盯着几个著名产品经理对标,时代不同了,现在没有那么大的新要素红利,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很多大用户量新产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成为产品经理就已经很幸运了。想想每年800多万毕业生,有几个职业、多少人基本能在毕业五年内年薪到达50万元,而且做的事还令人有成就感,往往有机会创造较大的社会价值?想想其他三百六十行,有多少人才的天赋和后天努力毫不逊色,也能成为行业专家,但仅仅因为行业限制,年薪一二十万元就到顶?
但粗分四级只是良好愿望,现实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职级体系,这个体系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也绝对不会以产品经理为重心去设计。所以,很多企业的职级都分得比较细,每一级的薪酬区分度可能不到30%。怎么才能把非标准化的产品经理用30%的价值区分度区分开来?对很多企业的产品负责人和产品线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好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本质上是少数人的游戏,每个产品团队的领导者和极少数骨干基本决定了团队的产出质量和发展趋势。所以,总体上,要关注每个团队的领导者和极少数骨干和高潜人员,关注他们的成长、晋升匹配度和心态,有时可适当权衡甚至拔苗助长。(公平性对企业长期收益非常重要,不建议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晋升,对产品经理的培养倾斜或拔苗助长,主要是通过分配恰当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实现的,结果会自动生成。)至于其他人,跟着公司整体职级体系运行就行,不值得花太多时间,非标准化职业也没法算清楚,让人人满意。
低级别的产品经理分级比较好办,主要目标是分层和筛选。就像打游戏进入新手村,每隔一段时间升一级的心理激励是很有价值的,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验证和发现高潜人才,也发现应该淘汰的C类人。原则上,刚入行的新人,一到两年升一级(前五年可以按专业能力和业务熟练度分三级),七八成的新人可在五年后成为年薪50万元的合格产品经理,而其他两三成新人属于少量被破格晋升或者被淘汰的。(产品经理做到高阶后跳槽空降的性价比低,只在前五年有高流动性,流动性不是坏事,人的价值也
需要在流动中被发现和验证)。
产品负责人的更换
进入企业五年后的资深产品经理,尤其是已经在企业深耕某业务的资深产品经理,对企业和他自己来说都有较高的替换成本,晋升、定级和换人要权衡的因素就越来越复杂了。
很多公司会遇到这种情况,幸运地把某个产品做起来以后,技术等部门对产品负责人不满意,这时公司决策者要怎么办?
泛泛而谈一般规律和方法可以,但到这件具体的事上,我是给不出结论的。
首先要说明,在不了解背景等丰富信息的情况下,并不能确定这是产品负责人的问题,还是技术部门的人的问题,还是其他环境因素的问题。一般来说,后两个因素导致问题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某个具体案例恰好就是这样,小概率就变成100%的概率。需要观察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生冲突的过程,才能确定问题的原因、权重,以及其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如果确定产品负责人是主要问题,那解决方法到底是换人,请他转去负责新产品,把他的工作分割一部分,打感情牌或利益牌说服他改变,还是进行团队建设,加强互相之间的理解等,还要具体看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痛点、内外部候选人的能力和情商、部门内员工和其他部门合作者的观念(会怎么看待这种处理)。无过换将,一定是很不利的,损失确定,但收益不确定。一般来说,只有在少数不得不换的情况下才换,比如面对巨大潜在机遇、巨大打击后的灾后重建、功臣的弱点是拖累业务的关键原因等,并且最好对继任者能达到的业绩有较高把握。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选择不换人,那就只能用管理技巧和组织建设技巧去改善,这方面自有擅长者和经典方法,我没有特殊方法。
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说解决方案的话,一般来说有两个方法比较有用,但需要未雨绸缪,不能等到问题太严重了才考虑,那样效果就差得多。
一是尽早关注他的下属团队的质量、潜力、成长,持续暗示甚至逼他招聘人才,招人才、用人才也是可以练习的,即使开始不擅长,吸取几次经验后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即不要让一个公司的所有产品工作都由一个人负责,否则随着业务的无限成长,总会到达个人短板妨碍业务增长的时候(除非这个人的专业能力或管理天赋高,又擅长学习进化),成为企业的困难。虽然很多岗位都会遇到这种业务规模升级后需要换人的问题,但因为产品经理岗位跟业务和各团队联系紧密,需要考虑长期利益建设,且只能在业务实践中成长,所以换人的代价远大于其他岗位。条件允许的话,尤其是如果有相对独立一点的产品,可以尽早扶持第二个产品经理成长,有了竞争和对比,双方和双方团队可能更快成长,技术团队等合作部门的不满也可能减少或者更有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