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物品是网约车平台的常见情况,丢手机、丢包、丢各种证件等等,每天都有大量的案例在不断发生,且由于各种问题出现矛盾。如果没有标准的服务策略(规则+流程),乘客要求司机送回,司机通常都不会接受,而有的乘客会认为“送回东西”就是平台服务之一,于是就产生冲突。
先从这件事的权责来看,应该认为乘客需要承担责任,这也是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判责方法。最著名的过失认定的法律原理是汉德公式,B<PL,当某当事人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B)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P)乘以意外发生以后的预计损失(L)时,该当事人就应该承担责任。用经济学家科斯的社会成本理论来看,乘客避免遗失物品意外的成本(注意检查自己的东西),和司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成本(反复提醒乘客,下车后检查车厢等)相比,也显然前者小得多。
因此,权责的基调是相对容易判定的。难以解决的,是真正发生之后,乘客有意愿承担责任,司机也有意愿归还时,仍然存在的各种麻烦问题。
我们先说最简单的场景,也就是乘客下车,突然发现自己钱包不见了,这时候车没开出太远,那乘客打电话给司机,让司机在路边停一下,或者在路程很短的情况下司机折返帮忙送还,都是可以接受的。(滴滴有号码保护,在订单结束时就无法联系对方,后来改为48小时内仍可以通过号码保护联系。)
而有时不会这么简单。用户叫了一辆车,司机突然说:“不好意思,我要在路边停几分钟,因为刚才的乘客有东西落在车上,他正在赶过来取。”这是一种略复杂的情况:车上有乘客了。由于存在时长费,上一个乘客取东西的成本,实际上由后面的乘客来支付了,显然对后面的乘客不公平。线下常见的自发解决方案是,上一个乘客会发一个红包给司机,司机再转账给下一个乘客(或提前结束计费)以弥补下一个乘客的损失。因此,就这些信息来看,平台的策略可以是:建议协商解决;司机没有义务即时返还物品;很难协商解决的,客服介入。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客服介入发生在司乘很难就如何返还达成一致时,通常不是司机不返还(司机不返还违反了前文提到的权责判定,甚至属于“盗窃”,暂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司乘就如何返还达不成一致,也通常都是因为返还方式和费用的问题。常见的返还方式有以下几个:
●司机开车送回,一般是比较着急的情况;
●司机快递送回,不太着急的情况;
●司机放在什么地方或者顺路到哪里的时候放下;(www.daowen.com)
●乘客去找司机取。
以上方式中,最不存在沟通问题的是第二个,快递送回,因为快递费用是相对标准的,司乘双方容易达成一致。而第三个和第四个方式,由于沟通成本通常特别高,除非很巧合的情况(比如司乘住得比较近),不然时间地点都匹配的难度太大。
就常见的前两种方式,平台可能更需要对第一种即开车送回提供标准化的流程,主要是标准化的定价,这样就能大幅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就是提升效率乃至提升体验。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乘客可以发起一个订单,定价与乘车订单一致,结束订单时乘客支付费用。
送回还存在的问题是:乘客愿意支付,但此时司机车上有乘客;或者司机现在要回家休息了,不愿意送回。于是对这时的策略也要考虑周全。司机有进行中的订单时,可以拒绝现在就送回。而司机没有订单时,是否要强制司机送回,就要谨慎思考了。
如果平台的策略是司机必须在多少天内送回,这时产品方案也需要做拆解。比如乘客只填写终点的话,司机可能会故意选择非常远的起点;或者乘客填写可以接受的距离范围,但司机如果没有进入这个范围,依然无法生成订单……总之,对于许多衍生出来的意外情况,也许还是要人工客服介入解决,成本反而比做成线上产品要低得多。
不过这里也要提一句,做服务策略,是不可能把“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都甩给客服的。因为客服并不是全能的决策者,他们只是策略的执行者,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权责判定、处理流程,面临纠纷的时候,客服也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以上只是分析了司机确认发现失物的情况,还有的情况是后来的乘客拿走失物却不承认,或者司机拿走却不承认(无音视频证据或其他有效证据),或者谁也没拿但就是不知道去向。在这些情况下,因为滴滴只是民营企业,是没有强制执法权的,无法强制后续乘客或司机承认,或强制他们做一些事,所以就需要更复杂的权衡,失物也更难找回。
2006年12月,滴滴客服等多部门建立物品遗失专项小组,到2019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把乘客遗失物品找回率从38%提升至68%左右。但要注意的是,发现一个问题的前半年解决率往往提升较多,但越往后提升难度越大,呈现快速的边际递减趋势。每找回一件失物,滴滴客服平均需要拨打6通电话。68%以后的提升将会很难、很慢。在此建议读者,出行要养成下车前检查随身物品的习惯,一旦忘记物品,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找不回来了。2019年1—3月,乘客打滴滴申报的遗失物品超过41.9万件(419 663件),其中31.2%的物品无法找回。如果按这个数据预测,2019年乘客打滴滴将申报遗失物品200万件,约能找回130万件,找不回70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